人工智能时代书画家的使命与担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5:54 1

摘要:人类社会正站在人工智能革命的十字路口。这场变革不仅重构着产业形态,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命题,我们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能在与AI的共生中守住人类的独特价值?答案或许藏在被忽视已久的艺术教育里,藏在“爱与美”的永恒命题中,更藏在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使命担当里。

人工智能时代书画家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孙树恒

人类社会正站在人工智能革命的十字路口。这场变革不仅重构着产业形态,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命题,我们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能在与AI的共生中守住人类的独特价值?答案或许藏在被忽视已久的艺术教育里,藏在“爱与美”的永恒命题中,更藏在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使命担当里。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刚需:艺术教育为何不可缺席?

“想象力源于艺术和跨学科思维,要加强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严重缺乏将影响下一代的整体素质。未来社会中,人类将有一半的生活与艺术相关。”这番话并非空泛的抒情,而是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逻辑的精准预判。当AI已能高效处理逻辑运算、数据分析等“理性任务”,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正逐步转向“感性能力”——而艺术教育,正是培育这种能力的关键土壤。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守护人类独有的想象力。AI的“创作”本质上是对已有数据的重组与优化,它能画出符合美学规律的画面,却无法拥有孩童仰望星空时“把月亮装进书包”的奇思妙想,也无法体会诗人“落花不是无情物”的情感共鸣。这种源于生命体验的想象力,恰恰需要艺术教育来滋养。在美术课上,孩子用蜡笔将天空涂成粉色,老师不会纠正“错误”,而是追问“你眼中的天空为什么是粉色的”;在音乐课上,学生用锅碗瓢盆敲出节奏,老师不会制止“喧闹”,而是引导他们发现日常物品中的韵律——正是这种不被标准答案束缚的教育,才能让想象力在孩子心中扎根。而想象力,正是跨学科创新的起点:当科学家用艺术的思维设计航天器外观,当工程师用美学原理优化产品交互,当医生用绘画技巧记录解剖细节,艺术与学科的边界被打破,创新便自然发生。

反观当下,艺术教育的缺失已成为人才培养的短板。许多学校将艺术课视为“副科”,课时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部分家长认为“学艺术没用”,更愿意让孩子把时间花在学科补习上;甚至一些教育者将艺术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只关注孩子是否能画出“标准的画”、弹出“完整的曲子”,却忽视了审美感知、情感表达等核心能力的培育。这种缺失带来的后果,正在年轻一代身上显现:不少学生能熟练解答数学题,却看不懂一幅画的情感内涵;能写出工整的作文,却无法用语言描述一首乐曲的意境;能快速处理数据,却缺乏对生活之美的感知力。而在未来社会,这种“审美盲”将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产品的“美学需求”会持续提升:从手机外观的设计,到居住空间的装修,从服装的搭配,到短视频的视觉呈现,“美”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不懂审美便意味着失去一半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AI的普及会让“非创造性工作”逐渐被替代,只有具备艺术素养、能进行原创性表达的人,才能在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毕竟,AI能生成“符合要求”的作品,却无法生成“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这种“打动人心”的能力,正是艺术教育赋予的。

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是守护人类精神世界的屏障。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不是“被AI替代”,而是“被AI异化”——当我们习惯了用数据衡量一切,用效率定义价值,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漩涡,失去对情感、对生命、对美的感知。而艺术教育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缺:通过欣赏《蒙娜丽莎》,孩子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温柔;通过聆听《命运交响曲》,学生能感受到面对困境的勇气;通过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画,人们能表达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诉说的情绪。这种对“人”的关注,正是艺术教育与AI教育的本质区别——AI教会我们“如何做事”,而艺术教育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在冰冷的算法世界里,守住那份属于人类的温度与共情。

二、爱与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生双支点

在人工智能试图解构一切价值的当下,有两样东西始终无法被替代——那就是“爱”与“美”。它们如同人生的两个支点,支撑着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守住本心。而艺术教育,正是连接爱与美的桥梁。

美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人类对世界最本真的感知。它不是奢侈品,不是艺术家的专属,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春日里一朵花的绽放,秋日里一片叶的飘落,清晨阳光下露珠的反光,夜晚星空下微风的低语——这些都是美。但这种感知力需要被唤醒,而艺术教育就是唤醒的钥匙。当孩子在美术课上学习观察一朵花的纹理,他不仅学会了“如何画花”,更学会了“如何欣赏花”;当学生在音乐课上聆听鸟鸣的旋律,他不仅学会了“如何模仿声音”,更学会了“如何聆听自然”。这种对美的感知,会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让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能注意到窗外的晚霞,在疲惫的生活里依然能为一首小诗心动。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能力尤为重要,AI能告诉我们“这朵花是什么品种”“这首诗的字数是多少”,却无法告诉我们“这朵花带来的喜悦是什么感觉”“这首诗传递的感动是什么滋味”。正是这种对美的独特体验,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性,让我们与AI区分开来。

如果说美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眼睛,那么爱就是人类连接世界的心脏。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情感:是对父母的牵挂,对朋友的陪伴,对陌生人的善意,对生命的尊重,对世界的热爱。而艺术,正是表达爱、传递爱的最佳载体。一幅孩子为父母画的画,虽然线条稚嫩,却充满了真挚的亲情;一首普通人写给故乡的歌,虽然旋律简单,却满含对故土的眷恋;一幅描绘抗疫场景的油画,虽然笔触朴素,却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英雄的敬意。艺术教育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创作”,更是“如何表达爱”它让我们学会用色彩表达温暖,用旋律传递感动,用文字诉说思念。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爱的能力尤为珍贵:AI能生成“温馨的文案”,却无法拥有真实的情感;能模拟“关心的话语”,却无法体会关心背后的温度。而人类正是因为拥有爱,才能在与AI的互动中保持人性的本质,才能在冰冷的科技世界里构建起温暖的人际关系。

爱与美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对美的感知能唤醒心中的爱,当你看到一片美丽的森林,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它的念头;当你欣赏一幅描绘贫困儿童的画作,会油然而生帮助他们的善意。而爱的情感,又能让我们更容易发现美,当你爱着一个人,会觉得他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当你爱着这个世界,会觉得每一缕阳光、每一阵清风都充满了诗意。艺术教育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让孩子既学会欣赏美,又学会表达爱,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审美”的人。这样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科技变革,都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都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三、书画家的使命:做艺术教育的传承者与播火者

在艺术教育的链条中,书画家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艺术的创作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艺术教育的播火者。在人工智能时代,书画家的使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他们需要用手中的笔墨,将中华美学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将爱与美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

书画家首先要做的,是打破“艺术高高在上”的壁垒,让书画艺术走进大众生活。长久以来,不少人认为书画是“小众艺术”,是“文人雅士的消遣”,与普通人无关。这种认知的根源,在于书画教育的普及不足。而书画家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他们可以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上一堂书法课,教他们握笔、运笔,让孩子在笔墨挥洒中感受汉字的美;可以走进社区,举办书画展览,为居民讲解画作背后的故事,让大众明白“这幅画美在哪里”;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拍摄短视频讲解书画技巧,分享创作心得,让更多人通过手机就能接触到书画艺术。比如,有的书画家在抖音上开设“一分钟学书法”专栏,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大家写好一个字;有的书画家在社区举办“亲子书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在互动中感受艺术的乐趣。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能让书画艺术从“象牙塔”走向“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为艺术教育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书画家要在创作中融入时代精神,用作品传递爱与美,为艺术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优秀的书画作品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递。在人工智能时代,书画家更应该关注现实生活,用笔墨记录时代的变迁,用作品传递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怀。比如,在抗疫期间,许多书画家创作了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有的描绘医护人员的坚守,有的展现志愿者的奉献,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的书画家走进乡村,描绘田园风光、农民的笑容,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乡村的美,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活力。这些作品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优质素材,老师可以通过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让学生明白艺术不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纽带”。同时,书画家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作,比如在书法作品中体现“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在绘画作品中展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书画家要成为“言传身教”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下一代,传递对艺术的热爱与坚守。艺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一个优秀的书画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书画家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比如为了画好一幅山水画,如何多次深入山区写生;为了写好一幅书法作品,如何反复练习一个字。这些经历能让学生明白,艺术成就的取得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坚持与努力;同时,书画家还可以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感知影响学生,比如在写生时,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水流的韵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单纯的技术讲解更有力量,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艺术,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人生观。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害怕AI会超越人类的技术,却害怕人类失去对爱与美的感知,失去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艺术教育,正是守护这些人类独特价值的防线。作为这场防线的建设者,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艺术家,尤其是书画家,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需要用艺术唤醒想象力,用爱与美滋养心灵,用传统文化筑牢根基,为下一代培养出“有温度、有审美、有创造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守住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让未来的社会不仅有科技的进步,更有艺术的繁荣、爱的温暖。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