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上午,武汉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张笃勤,以其武汉城市史学者所特有的求真初心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在武汉红巷博物馆群“人文武汉•江城印象公开课”以《武汉:从明清商业市镇到近代多功能城市》为题对武汉自明清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原创 刘宝森
《人文武汉》——是您了解武汉人文历史的窗口,请关注!
9月27日上午,武汉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张笃勤,以其武汉城市史学者所特有的求真初心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在武汉红巷博物馆群“人文武汉•江城印象公开课”以《武汉:从明清商业市镇到近代多功能城市》为题对武汉自明清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明代武昌城是江夏县、武昌府、湖广省三级政权的治所,在武昌城南竹簰门(后改文昌门)外有金沙洲,是长江商船停泊港和湖北漕粮交兑口岸,号称四民辐辏、百货云集的“东南都会”。
明朝晚期,武汉城市变化最大的是汉口市镇的形成。汉口在明朝初期的还只是一荒滩芦洲,到了天顺年间方始有民人筑基盖屋。成化初年(1465),汉水下游主河道于汉阳排沙口以下、郭师口(今郭茨口)以上直冲东下,将原在汉口地区蜿蜒流淌的汉江截弯取直,于是汉口两岸成为泊船避风良港,码头渡口初具规模。
嘉靖年间,汉阳县在汉江南岸的崇信坊增设汉口镇巡检司。万历元年(1573),政府指定湖广的衡州、岳州、长沙、荆州各府的漕粮,由岳州府城陵矶改到汉口交兑,给汉口的水上运输、商货交换提供了新的利好。崇祯八年(1635),汉阳府通判袁焻主持在汉水北岸上起硚口、下至堤口筑起半月形十里长堤,人称袁公堤,为汉口街市拓展创造有利条件,加上万历四十五年(1617),朝廷又将汉口定为淮盐行销湖广总口岸。
清初,汉口汉水沿岸码头已初步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态势。雍正五年(1727),汉阳县将汉口镇巡检司分为仁义巡检司与礼智巡检司,对上下15华里的汉口商业街市实行分区管理。乾隆年间(1736~1795),汉正街市场由沿河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夹街,街市空间有明显扩张,号称“楚中第一繁盛处”,由此取代明朝中叶盛极一时的汉川县刘家塥,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其繁华景象被描绘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号称九省通衢。
汉口从明朝晚期开始,商品流通就以粮食、淮盐、竹木、茶叶、药材、棉花及桐油等为大宗。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市民在欧风美雨的熏染下亦日益趋新趋洋,兼销洋货。汉口杂货行主要分布在三曙街与长堤街之间,后形成广货巷地名。
江汉揽胜图
清初以来, 随着商品流通的兴盛,汉口逐渐形成不同地域的商帮和不同行业的商帮。据《夏口县志》卷五《建置志》列表统计,先后创建会馆、公所约200处,其中有确切建设年代者123处,无具体建设年代者56处。
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国租界的开辟,新式码头堆栈的建设,不仅牵引汉口市场由沿汉向沿江转移,而且通过对外贸易和轮船运输,“梯航海外,交涉各国”。1889年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大力兴办洋务新政,从西方引进设备、人才、技术及管理经验,推进工商业、新式教育、新军训练及市政建设。
民国以后,武汉随着交通、商业、工业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形成中国内地最大对外通商口岸、三大工业基地之一、水陆现代交通枢纽、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一度还是中国市政建设模范城市。
汉口开埠后,其间接对外贸易值而言,据海关统计,在全国四大贸易港口中,1861年至1931年的66年中,曾经有42年仅次于上海。开埠之后,大批量远距离的货物贸易呼唤着新式资金流通方式为其服务。银行从1908年110家增长为1922年150家。 航运利权的外溢,刺激着中国民族轮运业的兴起。到1937年,武汉有湖北省属公私轮运公司200多家,拥有各种轮驳300多艘。外埠轮船公司来汉营运的90多家,在汉设有分支机构的有40多家。
1906年4月,京汉铁路通车。1936年,历时近3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通车。至此,由武汉乘火车,北可直抵京津,南可径达广州。汽车运输、民用航空、电话电报局、邮政通讯也相应得到发展。
1873年前后,俄国商人在汉口创办顺丰砖茶厂,以蒸汽机压制砖茶,这是武汉最早的近代机器工业。以此为开端,英、德、日等国商人先后来汉开办以加工业为主的各种近代工厂。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为自强自立,先后在武汉建成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丝麻四局等一批大型工厂。到清朝末年,武汉民办近代企业发展到100余家。至清末武汉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成为中国三大工业基地之一。
通过回顾总结武汉历史上的经济之重,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呢?一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二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三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讲座互动环节,张笃勤教授即席回答了听众的提问,讲座现场气氛活跃。
讲座花絮:
摄影:胡晋鄂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
主编:田联申
来源:人文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