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那个时候的地球气候,可能会变得极其恶劣,以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将难以继续生存。
人类即将走向灭亡?
在2023年9月《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预测:
随着大陆板块持续移动,所有大陆最终会碰撞并融合成一个被称为“终极泛大陆”的超级大陆。
而那个时候的地球气候,可能会变得极其恶劣,以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将难以继续生存。
那么,这个预言是真的吗?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超级大陆并不是简单的大陆板块拼接。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首席科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教授表示,现在地球上的各大板块,正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缓慢相互靠近。
这个速度看似不起眼,累积起来却会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
1.5亿年后,澳大利亚板块将与亚欧大陆完全融合,原本相隔的海洋逐渐闭合;2亿年后,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也会慢慢靠拢,大西洋的宽度不断缩小;到2.5亿年时,所有大陆板块将拼接成一块完整的“终极盘古大陆”,地球表面的地理格局彻底改写。
而在板块移动的过程中,地核热对流会产生巨大推力,这种力量会直接扰乱全球气候。
届时全球平均气温将突破40℃,内陆地区因为远离海洋调节,会出现大面沙漠化,原本的草原、森林逐渐消失。
同时,干旱和高温还会蒸发大量地表淡水资源,河流、湖泊干涸,同时海水入侵会污染大部分地下淡水,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将极度匮乏。
板块运动还会让地质灾害变得异常频繁。
板块碰撞带的地震频率会增加3倍以上,里氏8级以上的大地震可能每月都会发生。
火山喷发次数也会大幅提升,仅超级大陆边缘就会有上千座活火山同时活动,喷发释放的火山灰会遮蔽阳光,导致全球气温出现短期骤降,随后又因温室气体积累进入持续升温阶段。
这些灾害不仅会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空间,还会让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物种灭绝速度加快,食物链出现断裂。
除了板块运动这个灾害以外,太阳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
据科学家推测,太阳辐射强度每10亿年就会增加10%,按照这个速度,2.5亿年后太阳辐射强度将提升25%以上。
这意味着地球会持续接收更多热量,相当于被一个“外加热器”不断加热,地表平均辐射量将从现在的1361W/m²飙升至1700W/m²。
如此强烈的辐射会让两极冰川完全消失,海平面随之上升60米,沿海城市将最先遭殃,海岸线向内陆推进数百公里,全球地理版图和经济格局被迫重构。
更可怕的是,臭氧层也会在强辐射下遭到严重破坏,失去臭氧层的阻挡,地表紫外线强度会增加300%。
这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系统彻底崩溃,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全球粮食供应出现危机。
而且对人类而言,强紫外线会让皮肤癌发病率增长50倍,免疫系统也会遭受重创,普通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而这些都只是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还有的威胁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人类亲手造成的威胁,便是众人皆知的温室效应。
自从科技发达之后,人们的生活也便好了起来,出门开着汽车,冬夏季节可以开着空调,但是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今每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360亿吨,换算下来每分钟就有6.8万吨排入大气。
受此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升高1.1℃,极端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常见。
电视中经常播报,南北极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不少沿海低地已经面临被淹没的风险。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冻土中封存的甲烷会大量释放,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会让全球变暖速度进一步加快。
森林大火也会成为常态,2023年亚马逊雨林消失的面积就有5个上海市那么大,森林减少又会削弱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更严重的是,地球反照率会因此降低,吸收太阳热量的能力增强,可能重演二叠纪大灭绝的悲剧。
要知道,二叠纪时期有95%的物种彻底消失,当时全球平均气温突破50℃,95%的物种彻底消失。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50℃是哺乳动物的生理极限,超过这个温度,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系统会完全崩溃,无法通过出汗、呼吸等方式散热,内脏器官会逐渐衰竭,最终走向死亡。
面对这些生存威胁,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大胆的应对构想。
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设计了“行星迁移”方案。
每5000年引导一颗直径100公里的小行星掠过地球,利用小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缓慢将地球轨道推离太阳,以此缓解太阳辐射增强带来的升温压力。
但这个方案风险极高,小行星的精确轨道难以计算,一旦出现偏差,就可能撞上地球,引发比自然灾害更严重的后果。
还有科学家提出给地球装上“宇宙风帆”,建造一个直径达地球20倍(约25万公里)的超级太阳帆,利用太阳光子的推力带动地球缓慢迁移轨道。
不过这个构想对材料要求苛刻,需要研发出超轻量级的纳米材料,既要足够坚固,又要能承受宇宙环境的考验,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
还有想要通过释放火星地下的二氧化碳制造温室效应,让火星表面温度升高;引入基因改造的藻类,利用其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以此来实现火星地球化。
但火星的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大气稀薄、缺乏磁场保护,要完成改造需要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短期内难以见效。
其实,除了这些宏大构想,普通人也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少开一天车,全国范围内就能减少1.2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家庭安装太阳能板,每年能节省40%的电费,还能减少火电消耗;每周坚持一天素食,相当于减少驾车1000公里的碳足迹。
支持环保科技初创企业投资,能推动更多绿色技术落地。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就是对抗生存威胁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红星新闻——2023-09-26《计算机模拟研究:2.5亿年后,地球上恐不存在哺乳动物》来源:未央史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