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5日,一个普通的盛夏周六,重庆渝中区的饿了么骑手肖雨提前一小时到岗时,手机里的抢单大厅已经红得发烫;杭州西溪园区的淘宝作战室里,数据大屏上的订单曲线正以每分钟3万单的速度飙升;北京恒电大厦的美团总部,数十名员工被紧急召回,会议室的白板上写着四个大字:“战一
7月5日,一个普通的盛夏周六,重庆渝中区的饿了么骑手肖雨提前一小时到岗时,手机里的抢单大厅已经红得发烫;杭州西溪园区的淘宝作战室里,数据大屏上的订单曲线正以每分钟3万单的速度飙升;北京恒电大厦的美团总部,数十名员工被紧急召回,会议室的白板上写着四个大字:“战一夏,定乾坤”。没人能想到,这个平平无奇的周末,会成为中国即时零售史上的“诺曼底登陆”——2亿份外卖订单在24小时内涌爆,阿里、美团、京东三巨头的火力全开,撕开了一场关于“30分钟生活圈”的终极争夺。
一、被京东点燃的“火药桶”:即时零售为何突然成了巨头必争之地?
这场2亿订单的狂欢,起点藏在京东的“不按常理出牌”里。今年以前,外卖江湖还是美团和饿了么的“双雄会”,日订单量稳定在1.5亿单左右,双方默契地维持着“你守餐饮我攻零售”的平衡。直到京东带着“免佣+骑手五险一金+刘强东亲自送餐”的组合拳杀入,4个月内将日订单从0干到2500万单,直接打破了行业的平静。
京东的逻辑很直白:与其花百亿在抖音、腾讯买流量,不如用补贴把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里。刘强东算过一笔账:“我们做外卖亏的钱,比买流量划算。”这句话戳中了所有电商巨头的痛点——当远场电商流量见顶,高频的即时零售成了新的“流量水龙头”。蒋凡在阿里财报会上说得更直接:“闪购是高频场景,能让淘宝用户活跃度和规模有更好的体现。”
于是,阿里坐不住了。原本计划618上线的“淘宝闪购”,直接提前两个月仓促登场,4月30日当天就杀入50个城市。产品没优化好?淘宝页面里一度看不到外卖购物车;补贴预算不够?高层会议临时把几十亿加到100亿。结果却出人意料:内部预计10天突破1000万单,实际只用了6天。
这背后是巨头们的共识:即时零售不是简单的“外卖生意”,而是“近场电商反哺远场电商”的战略支点。用户在淘宝闪购买瓶可乐,可能顺手点开直播间买件衣服;在美团闪购下单洗衣液,或许会顺便逛逛超市频道。当30分钟送达的“即时性”成为新的消费习惯,谁掌握了这个入口,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握住电商的流量密码。
二、24小时巅峰对决:从“无起送价”到“0元购”的补贴攻防战
7月5日的战争,从凌晨就已打响。淘宝闪购的零售团队凌晨才睡,7点爬起来看数据;美团的业务骨干提前一天潜入头部商家办公室,试图干扰对手的价格策略。9点刚过,第一波“压力情报”就传回:部分零售商家被要求提高“起送价”——这是美团的精准反击,零售订单本就不如餐饮刚需,起送价一高,用户可能直接放弃下单。
但淘宝的应对更狠:上午直接砸向非餐品类,“无起送门槛+免配送费+现金券”三连击,米面粮油、日用百货的订单像潮水般涌来。到了中午饭点,补贴突然转向餐饮,大额红包精准推送给上班族,订单量瞬间冲上陡坡。一位美团员工紧张地盯着数据:“抢单大厅里需要等一小时的单,他们还在派,这是要冲8000万的节奏!”
美团的反击在下午4点爆发。原本按节奏推进的“战一夏”补贴被紧急升级,全国范围内铺开“饱和式攻击”:奶茶“0元购”刷爆朋友圈,“满18减18”的红包弹到用户手软,骑手每单配送费从4.7元涨到至少10元。重庆骑手肖雨那天跑疯了,“平时30分钟的单,那天系统优化得顺畅,绕路都少了,晚上10点就跑了40多单。”
这场补贴大战的惨烈程度,连商家都始料未及。一家连锁茶饮店创始人苦笑:“单子厚得像本书,店员从早站到晚,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下午6点,#美团崩了#冲上热搜,支付异常、结算价格消失,官方紧急发公告:“订单量突破历史峰值触发限流”。而淘宝那边,零售订单的爆发让员工们兴奋又忐忑:“非餐单量突然猛增,这才是最吓人的——美团苦心培育的即时零售市场,我们居然撕开了口子。”
到了晚上8点45分,美团官宣“即时零售日订单突破1亿单”;隔周周一,淘宝闪购宣布日单超8000万。加上京东的存量订单,2亿份外卖在这一天完成“历史性会师”。事后复盘,双方单日亏损合计超过10亿——要知道,2024年美团外卖每单利润才1.5元,这相当于白送了6.7亿单的利润。但没人后悔,一位淘宝员工说得直白:“打仗的时候,士兵才值钱。”
三、2亿订单之后:即时零售不是“快生意”,而是“慢功夫”
狂欢过后,行业开始冷静下来。淘宝闪购的员工分批次调休,美团内部忙着复盘:这场仗打得酣畅淋漓,但补贴能持续多久?即时零售的终局,真的是单量之争吗?
答案藏在巨头们的差异化策略里。阿里的“三板斧”——整合饿了么、一级流量入口、500亿补贴,本质是用电商的流量优势撬动即时零售;美团的强项是精细化运营,会员体系精准推送补贴,骑手调度算法不断优化;京东则走“慢路线”,把钱补给优质商家,“商家在京东卖一单比别处两单还赚,黏性自然强。”
更重要的是,2亿订单撕开了即时零售的“新刚需”真相。过去,行业以为即时零售是“应急零售”——突然没酱油了才下单;现在发现,它正在变成“日常零售”:年轻人懒得逛超市,手机下单30分钟送到;上班族早餐、午餐、下午茶全靠外卖解决。美团CEO王莆中两年前的判断正在应验:“即时零售不是应急,是高确定性的生活方式。”
这场战争的意义,远不止单量破纪录。它让行业看到了运力的极限——淘宝闪购在重庆的“困难区域”优化了派单算法,美团的服务器扛住了历史峰值;让商家意识到“多平台运营”的重要性——不再依赖单一平台,而是在淘宝、美团、京东间找平衡;更让消费者习惯了“30分钟送达”的便利,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再也回不去了。
四、超级星期六与无宁日:即时零售的下一个十年
7月5日之后,淘宝闪购宣布要把每周六做成“超级星期六”,美团则悄悄把“战一夏”的补贴再加码。骑手肖雨发现,“最近每个周末都像打仗,订单量没低过,以前还有淡季,今年全是旺季。”
这或许就是即时零售的未来:没有终局,只有持续的进化。巨头们用补贴撕开市场,但最终要比拼的,是供应链整合能力——阿里能否打通盒马、大润发的库存,让商品更快触达用户?美团的10万家闪电仓计划能否落地,把“30分钟送达”变成“15分钟”?京东的“优质商家战略”能否筑起差异化壁垒?
十年前,王兴说“O2O无宁日”;十年后,O2O与电商的界限早已消融。当淘宝、美团、京东在即时零售的赛道上全力冲刺,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订单量的竞赛,更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重塑——30分钟的等待里,藏着的是更高效的供应链、更智能的算法,和普通人对便利生活的朴素向往。
那个盛夏周六的2亿订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就像肖雨凌晨2点到家后,给自己点的那杯奶茶——泡沫会消散,但那份“30分钟就能拥有”的幸福感,将永远改变我们的消费世界。
打仗士兵才值钱,而生活这场仗,我们每个人都是士兵。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