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职三年,我最大的成就是学会了如何优雅地摸鱼。”毕业于985高校、在某央企工作了三年多的年轻人苦笑着对我说。今年春节后,他提交了辞职报告。
“入职三年,我最大的成就是学会了如何优雅地摸鱼。”毕业于985高校、在某央企工作了三年多的年轻人苦笑着对我说。今年春节后,他提交了辞职报告。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捧着“铁饭碗”的年轻人,正在选择亲手打破它。
一、“稳定”的代价:在低效中消耗青春
每天早上九点,小李准时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等待。等待领导审批、等待各部门会签、等待一场接一场的会议。最夸张的一次,一个项目的立项流程走了整整八个月,最终因市场变化被迫终止。
“你做得再多,不如不犯错。”这句话成了办公室的生存法则。年轻人很快学会了在冗长的流程中“精准躺平”:文件能拖就拖,会议能躲就躲,责任能推就推。
央企办事流程长,尤其是审批过程长,并且处罚严厉;我本人深有体会,比如为了堵住物资采购中的弊端,开发出了一种ERP的系统流程,结果以前估计一周之内就可以采购完毕的物资,在这个系统内走一圈,最少要三个月以上。这种无端的资源精力消耗,把很多年轻人的热情给消磨掉了。
二、央企晋升迷局:个人能力拼不过资历
小张是部门的业务骨干,连续三年绩效评优。然而,当晋升机会来临时,名额给了一位工龄更长、但业绩平平的老同事。“领导说我还年轻,要再‘锻炼锻炼’。”
在不少央国企,晋升更像是一场按资排辈的马拉松。有能力的人被困在“排队”的循环里,而会搞关系、会汇报的人往往能捷足先登。当年轻人发现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时,热情自然消退。
三、央企“稳定”的神话正在崩塌
曾经,央国企的“稳定”是最大卖点。但如今,降薪潮、优化调整、编制冻结等现象频发,让年轻人意识到:“铁饭碗”也可能生锈。
更让年轻人焦虑的是,在央国企的工作经历,往往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工作了五年,发现自己除了写报告、走流程,什么硬技能都没学会。”一位准备跳槽的年轻人坦言。
四、清醒的逃离者
这批离开的年轻人,并非冲动行事。他们计算过机会成本,评估过风险收益,最终得出结论:与其在体制内消耗青春,不如去市场上搏一个未来。
他们中有人成功转型互联网,有人创业小有成就,也有人选择继续深造。离开,成了他们重新掌控职业生涯的主动选择。
五、结束语:央企流失的仅仅是人才吗?
当我们讨论央国企人才流失时,是否想过:这流失的不仅是一个个年轻人,更是一个组织的活力与未来?
如果最有冲劲、最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剩下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力结构?这样的组织,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年轻人用脚投票,是否在提醒我们,央国企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果不能真正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机制,仅靠“编制”的光环还能吸引多少人?
或许,这场流失潮是一场迟来的觉醒:不仅是个人的觉醒,更是组织需要直面变革的觉醒。
来源:碧水摇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