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以为能靠电影分红渡难关,没想到自己先成了被执行人。”9月26日,企查查披露的信息让恩波格斗俱乐部与王宝强的票房纠纷再度引发热议——恩波全资持股的四川恩波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54.45万元。这家曾因《八角笼中》原型故事被公众熟
“本以为能靠电影分红渡难关,没想到自己先成了被执行人。”9月26日,企查查披露的信息让恩波格斗俱乐部与王宝强的票房纠纷再度引发热议——恩波全资持股的四川恩波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54.45万元。这家曾因《八角笼中》原型故事被公众熟知的俱乐部,在举报王宝强涉嫌欺诈近一年后,反而陷入财务困局,让这场围绕22亿票房的争议更添戏剧性。
事件的源头是一场未能兑现的“口头承诺”。2023年,王宝强执导的《八角笼中》以恩波格斗俱乐部帮扶贫困少年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斩获22亿票房佳绩。电影宣传期,恩波曾坐轮椅现身发布会,王宝强动情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拍这部电影”,彼时双方还维持着合作默契。但2024年11月,恩波方面突然发难,向警方实名举报王宝强及其公司涉嫌合同诈骗,核心诉求直指“5%票房分成”——按22亿票房计算,这笔款项高达1.1亿元。恩波称,俱乐部为电影投入数百万元人力物力,正是冲着这一承诺,如今资金断裂已让经营陷入绝境。
面对指控,王宝强工作室当晚便强硬回应:“白纸黑字签订的分文不差,承诺过的帮助也从未食言。”其言下之意明确:双方存在书面合同,且已按约履行,所谓“5%票房分成”并未落在纸面上,仅是口头愿景。而警方的调查结果更给事件定调:成都市郫都区分局审查后认定,此事属于民事合同纠纷,不构成刑事案件,不予立案,并建议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有知情人士透露,王宝强方面已按合同支付200万元服务费用,涵盖拍摄协助、小演员支持等合作内容,认为这已是全部报酬。
从举报维权到成为被执行人,恩波俱乐部的处境在一年间急转直下。此次54.45万元的强制执行并非孤例:此前恩波本人已因另案被强执72.55万元,还被限制高消费,其持有的公司100万股权早在2024年11月就被冻结,期限长达三年。多重财务压力下,这家带有慈善性质的俱乐部更显艰难——它曾收养培养数十名贫困地区少年,为中国格斗事业输送人才,正是这份真实感动成就了《八角笼中》的口碑基础。如今票房红利未得,自身却陷入债务漩涡,让不少网友感慨“现实比电影更唏嘘”。
反观王宝强方面,虽未卷入强制执行风波,但舆论争议从未平息。支持者认为,商业合作应以书面合同为准,恩波将口头承诺等同于法律约定本身存在疏漏;质疑者则指出,电影的成功与原型故事深度绑定,俱乐部理应获得更多回报,“200万服务费与1.1亿分成的差距,难以匹配原型价值”。截至目前,双方均未提起民事诉讼,这场围绕“契约精神与情感道义”的博弈,仍停留在舆论层面。
此次54万元强制执行的披露,让这场持续近一年的纠纷迎来阶段性节点,却远非终局。对恩波俱乐部而言,如何筹措执行款、维系日常运营仍是首要难题;对王宝强来说,尽管法律层面暂无责任,但“原型故事回报”的道德拷问仍未消散。业内律师指出,此类纠纷的核心症结在于“口头承诺无保障”,若恩波无法提供有效证据佐证分成约定,即便提起民事诉讼也难获支持。
从票房大卖时的温情联动,到反目成仇的举报与对峙,再到如今一方沦为被执行人的结局,这场风波早已超越单纯的商业纠纷。它折射出影视创作中“原型价值与商业回报”的失衡困境,更提醒着所有合作者:口头承诺难抵白纸黑字,情感共鸣亦需契约护航。当54万执行款划扣到位,恩波与王宝强的纠葛或许还将延续,但可以确定的是,22亿票房背后的信任裂痕,短期内难以弥合。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