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两艘曾定义中国零售版图的巨轮接连调转航向,我们突然发现:不是它们太慢,而是时代的浪头,早已漫过了甲板。国美黄光裕带着"氢能全产业链"的蓝图站上发布会,苏宁张近东在债务重整文件上签字时,这对曾垄断中国家电零售80%市场份额的"双雄",终于承认了一个现实——属于
当两艘曾定义中国零售版图的巨轮接连调转航向,我们突然发现:不是它们太慢,而是时代的浪头,早已漫过了甲板。国美黄光裕带着"氢能全产业链"的蓝图站上发布会,苏宁张近东在债务重整文件上签字时,这对曾垄断中国家电零售80%市场份额的"双雄",终于承认了一个现实——属于它们的那个"躺着赚钱"的年代,真的结束了。
一、从"双雄争霸"到"双雄落寞":一组数据看懂时代的耳光
1999年,北京国美马甸店单日销售额突破3000万,创下中国家电零售纪录;同年,南京苏宁新街口店开业,张近东站在门口对员工说:"咱们要做中国的沃尔玛。"那时的黄光裕和张近东不会想到,25年后,他们要面对的不是彼此的竞争,而是"连对手是谁都看不清"的迷茫。
2024年财报显示:国美全年营收4.74亿元,同比下滑26.7%,仅为2008年巅峰期1200亿的0.39%;净亏损116.29亿,连续8年亏损,负债417.5亿,资不抵债206亿。苏宁稍好,但营收567.91亿,较2019年巅峰期2692亿缩水近四分之三,千亿债务压顶,子公司因"未履行付款义务"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消息,隔三差五就会上热搜。
对比之下,2024年京东零售营收3101亿,同比增长20.6%;拼多多家电类目GMV突破5000亿。当国美还在为"单月营收能否破亿"焦虑时,京东一天的营收就能顶上国美8年的总和。这种差距,不是"竞争失利",而是"次元壁破裂"——传统零售的"规模为王"逻辑,在电商的"效率为王"时代,彻底失效了。
苏宁曾试图追赶。2013年它就上线了苏宁易购,比拼多多早5年;国美2010年就推出"国美在线",比抖音电商早12年。但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上半年,国美APP月活不足百万,苏宁易购DAU(日活跃用户)仅为京东的1/20。不是它们没做电商,而是当它们用"线下门店思维"运营线上平台时,京东已经用"数据算法"重构了供应链,拼多多用"社交裂变"击穿了价格壁垒。
二、转型困局:苏宁拆墙补墙,国美追风口追成"四不像"
面对困局,两家巨头的选择截然不同,却殊途同归。
苏宁走的是"收缩求生"路。张近东从2023年重回一线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卖卖卖":1元卖掉家乐福中国12家子公司股权,1000万甩卖天天快递债权,七折抛售北京苏宁生活广场……三年时间,苏宁剥离了PPTV、国际米兰、金融等16项非核心业务,员工从28万人裁到8万人。换来的是2024年6.11亿净利润,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亏损8.65亿——所谓"盈利",不过是变卖资产的"账面游戏"。
更要命的是债务。截至2024年末,苏宁总负债987亿,相当于每天要还2700万利息。为了化债,它甚至把"苏宁"商标质押给银行,换来10亿贷款。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就像给漏船舀水,舀得再快,也堵不住船底的裂缝。
国美则走上"跨界赌未来"的路。黄光裕2021年出狱后,喊出"18个月恢复市场地位",然后开始了疯狂的"转型实验":10亿砸向"真快乐"APP,结果因"不发货不退款"被消费者投诉20万次;2022年搞直播,孵化"国美网红",最终直播间场均观看不足千人;2023年要开"万家超市",结果3年只开了200家;2024年宣布"进军汽车流通",计划"百城千店",如今连官网都查不到进展。
最新的押注是氢能。今年9月,黄光裕高调宣布成立国美氢能,要做"从制氢到整车运营的全产业链"。但细看股权结构:国美持股80%,技术靠合作方北京氢源芯能,说白了就是"出钱+挂名"。一个连家电售后都搞不定的企业,突然要做技术密集型的氢能重卡,市场用脚投了票——消息公布后,国美零售股价暴跌12%。
三、巨头跌倒的真相:不是时代抛弃你,是你先丢了自己
为什么国美苏宁会走到今天?外界总说"没跟上电商",但真相远比这更扎心。
第一,管理的"创始人依赖症"杀死了创新。黄光裕入狱十年,国美管理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连门店陈列都十年没变;张近东在苏宁搞"家长制管理",高管敢提反对意见就被调离。当京东靠"高管轮岗制"激活组织,拼多多用"全员持股"激发活力时,国美苏宁还在靠"老板拍板"做决策。这种"大企业病",让它们失去了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到发现电商崛起时,组织已经僵化得转不动了。
第二,战略的"跟风焦虑症"掏空了根基。苏宁巅峰时,业务横跨家电、地产、金融、体育、文娱,光足球队就买了两支;国美这几年追过元宇宙、直播、汽车、氢能,唯独没守住家电零售的基本盘。企业拓展新业务本没错,但前提是"主业稳如磐石"。就像一棵树,主干还没长粗就拼命分枝,风一吹就倒。国美2024年家电营收仅3亿,苏宁家电毛利率从25%降到12%,主业不稳,副业再热闹也是空中楼阁。
第三,对时代的"傲慢认知"错过了窗口。2015年,马云提出"新零售",张近东公开反驳:"电商只是零售的补充。"2018年,黄峥带着拼多多崛起,黄光裕还在说:"低价没好货,撑不了多久。"他们总觉得"线下为王"的逻辑永远正确,却忘了零售的本质是"效率"——当京东用"211限时达"把物流效率做到极致,拼多多用"农产品直连消费者"砍掉中间成本,传统零售的"高房租、高人力、低周转"模式,早就成了"低效代名词"。
四、启示:所有企业都该读的"生存课"
国美苏宁的故事,不是"巨头的黄昏",而是"时代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
企业的竞争力,永远等于"适应力×效率"。诺基亚倒了,不是因为质量差,是没适应智能手机;柯达垮了,不是因为胶卷不好,是没跟上数码化。国美苏宁的"慢",本质是效率的落后——京东的库存周转率是30天,国美要90天;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是5元,苏宁要50元。当效率差3倍,你卖得再便宜,也赢不了。
转型不是"换赛道",是"给老船装新引擎"。李宁靠"国潮设计"激活老品牌,海尔用"人单合一"模式重获增长,它们都证明:传统企业不是不能转型,关键是"在自己的基因里找增量"。国美苏宁的错误,是把"转型"当成了"逃跑"——家电零售的根基还没稳住,就去碰完全不相关的领域,结果成了"样样通,样样松"。
对时代要有敬畏心,对用户要有同理心。黄光裕说"18个月恢复地位",张近东曾喊"要做世界500强",这些豪言背后,是对市场的傲慢。真正的强者,懂得"弯腰听用户的声音":拼多多看到了"下沉市场要便宜",所以做了"9.9包邮";抖音看到了"购物要有趣",所以做了"内容电商"。国美苏宁呢?它们看到的永远是"风口在哪里",却没问过自己:"我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尾声
现在的国美苏宁,就像两位站在十字路口的老人,手里攥着曾经的地图,却看不懂眼前的路。但我们不必苛责它们——毕竟,它们曾用"价格战"让中国家电价格下降30%,用"连锁模式"让千万家庭用上了冰箱彩电,它们定义了中国零售的上半场。
只是时代的剧本,永远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当京东的无人仓每天处理200万单订单,当抖音直播间每秒卖出500件商品,我们突然明白: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还是"更好、更快、更便宜",但实现它的方式,早已换了人间。
或许有一天,国美会在氢能领域找到突破,苏宁能慢慢还清债务,但无论结果如何,它们的故事都会刻在中国商业史上,提醒每个创业者:别和时代对赌,要和时代共舞。毕竟,能载你过河的船,未必能带你出海——唯一的办法,是在浪头打来前,自己先造一艘新船。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