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个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的高温超导聚变实验装置。
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个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的高温超导聚变实验装置。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资本市场,9月25日开盘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直线拉升。被称作核聚变“国家队”的中国聚变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开启了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渐进式征程。
---
01 国家队布局:沪川联动瞄准商业化
中国聚变公司作为核聚变领域的“国家队”,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路线。该公司于2025年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核集团为其控股股东。
公司股权结构豪华,除中核集团外,还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实力雄厚的央国企和国资背景机构。
在战略布局上,中国聚变公司采用上海、成都双研发中心联动模式。上海总部和研发基地主要围绕聚变工程化开展业务,重点布局聚变堆总体设计、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及验证、数字聚变堆研发三大业务。
02 技术突破:高温超导改写游戏规则
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采用低温超导材料不同,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等优势。这一技术突破可将聚变堆的体积缩小到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使聚变能源的商用进程大幅提速。
中国聚变公司总经理张立波在公开演讲中表示,高温超导技术有望提升等离子体约束,大幅降低聚变堆的规模和成本。
近年来,受高温超导、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动,核聚变研发迎来了新的突破口。
我国核聚变技术积累雄厚。今年5月,西物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标志着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
下一步,环流三号将开展中国首次氘氚实验,时间预计在2027年。
03 资本映射:五家最正宗龙头解析
西部超导:超导材料绝对龙头
西部超导是国内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量产的企业。其超导产品核心应用于ITER项目磁约束系统,该系统是控制等离子体的关键,技术壁垒全球领先。
公司2023年已完成ITER项目主要交付,目前积极拓展全球聚变装置扩建市场。作为国内唯一量产ITER级铌锡超导线材的企业,其技术直接适配“环流四号”高温超导磁体。
虽然短期业绩依赖传统超导业务,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0%,但随着核聚变工程验证加速,公司作为上游材料核心供应商,订单弹性与技术溢价优势将逐步显现。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全球龙头
联创光电在核聚变磁体技术领域具备国际领先地位。公司完成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研制,同时是全球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量产商。
该缆线是构建大型聚变堆磁体的核心材料,与HL-4专攻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验证方向直接匹配。公司已中标中核集团超导线圈验证订单,其高温超导磁体技术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4年公司超导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虽占比仍较低,但增速远超传统业务。
安泰科技:核心部件供应商
安泰科技是央企背景的核聚变核心部件龙头,为全球唯一批量供应ITER全钨复合偏滤器的企业。公司累计交付数万件产品,市占率超八成,为ITER项目供应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关键部件。
这些部件负责承受核聚变高温粒子轰击,技术适配性与产品良率均达国际顶尖水平。公司正承接CFETR第一壁材料研发项目,深度参与国家级核聚变研发项目。
尽管目前核聚变业务占比较低,但随着中国CFETR、美国STEP及HL-4等项目推进,核心部件需求将持续释放,公司凭借技术积累与供应链优势,有望成为工程化阶段最大受益者之一。
上海电气:装备集成龙头
上海电气是国内少数具备核聚变装置整体集成能力的企业。公司为ITER项目提供超导磁体支撑结构、馈线系统等关键装备,同时参与国内EAST、环流三号等装置的升级改造工程。
在磁约束核聚变装备领域,公司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布局。上海电气已成功试车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H-70,并承接“环流四号”主机结构件订单。
2024年公司新能源装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8%,其中核聚变相关订单同比翻倍。
中国核电:运营龙头
中国核电是核聚变“国家队”核心成员,作为国内核电运营龙头,深度参与核聚变技术研发与工程推进。公司出资10亿元持股中国聚变公司6.65%,深度绑定国家级聚变工程平台。
作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重要关联方,公司将深度参与HL-4装置建设及后续商业化运营环节。传统核电业务为其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核聚变领域长期投入。
随着核聚变从实验向示范阶段跨越,公司有望成为首个商业化聚变电站的运营主体,长期成长空间远超传统核电业务。
图为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04 前景展望: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路径
根据中国聚变公司的规划,2035年左右目标建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用以全面系统展示科学可行性,实现能量转化。2045年左右,有望建成功率大幅提升的首个商用示范堆,全面验证工程可行性,可长时并网发电。
核聚变商业化的加速不仅来自国家力量,还有来自AI产业的迫切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首部《原子能法》于2025年9月正式颁布,将聚变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并明确鼓励研发。
全球聚变投资额从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5年间增长超过4倍,2030年代被确认为商业化关键期。
随着HL-4项目的推进,资本市场上与超导材料、核心部件、设备集成相关的企业已经迎来发展机遇。可控核聚变行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资本开支加速周期,相关零部件赛道的订单有望持续释放。
未来十年,中国核聚变发展路径清晰:2027年环流三号开展中国首次氘氚实验,2035年目标建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有望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这场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但已经为资本市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
这张表格展示了五家核心企业在核聚变产业链中的定位与优势对比:
公司名称 股票代码 产业链定位 核心优势 与HL-4项目关联度
西部超导 688122 超导材料 国内唯一量产ITER级铌锡超导线材 直接配套高温超导磁体
联创光电 600363 超导磁体 完成国际首根百米级高温超导缆线研制 技术适配紧凑型托卡马克
安泰科技 000969 核心部件 全球唯一批量供应ITER全钨复合偏滤器 耐高温部件直接供应商
上海电气 601727 装备集成 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主机系统供应商 承接主机结构件订单
中国核电 601985 运营投资 出资10亿元持股中国聚变公司6.65% 深度绑定国家级聚变平台
正如表格所示,五家企业分别在材料、磁体、部件、装备和运营等不同环节占据关键位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核聚变能源不再是遥远的科幻概念,而是正在稳步推进的国家战略。随着“环流四号”项目的启动,一个万亿级新产业正在浮出水面。
来源:闺蜜财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