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有一个人物,在他尚未登场时,弹幕里已有无数观众呼唤他的名字,期待他早日上线。而当他真正登场后,这位人物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他完全不依靠任何绯闻或情感戏码吸引观众,凭借的纯粹是赫赫军功与强大战力。他,就是大秦灭六国过程中的头号战将:王翦。
《大秦赋》的热播带火了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嫪毐、吕不韦、赵姬等人。但人们的关注点似乎大多集中在他们的八卦上,这也是这部历史正剧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
然而,有一个人物,在他尚未登场时,弹幕里已有无数观众呼唤他的名字,期待他早日上线。而当他真正登场后,这位人物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他完全不依靠任何绯闻或情感戏码吸引观众,凭借的纯粹是赫赫军功与强大战力。他,就是大秦灭六国过程中的头号战将:王翦。
王翦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尽显其霸气。但实际上,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前半生,曾多次遭遇重大风险与挫折。其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发生在他继位后的第十年,也就是举行冠礼、即将亲政的这一年。
按照礼制,13岁登基的嬴政在这一年到了亲政的年龄。然而就在此时,爆发了著名的“嫪毐之乱”,秦始皇一度命悬一线。最终,他成功剿灭叛乱,并借此事将赵太后与相国吕不韦一并扳倒,从此开始真正亲政,第一次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若你以为事情就这么简单,那在宫廷政治的漩涡中恐怕连“第二集”都活不过。嫪毐之乱后,嬴政虽平定叛乱,清除了太后与吕不韦的势力,但很快另一股力量——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势力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平定嫪毐之乱的昌平君与昌文君,正是楚系势力的代表。吕不韦去职后,昌平君继任丞相,嬴政虽收回部分权力,却仍未能完全乾纲独断,楚系势力在朝中依然强大。
秦始皇十七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秦始皇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设颍川郡,拉开统一六国的最后一幕;其二,华阳太后去世。她是享尽尊荣而终,并非如某些电视剧所演绎的那样被幽禁。华阳太后之死,在秦国政坛引发了一场不亚于地震的震动。楚系集团失去核心人物后,昌平君很快被罢免,秦始皇借此彻底清除了楚系势力,为下一步灭楚铺平道路。
这一次权力洗牌,与当年亲政时如出一辙。秦始皇终于可以完全自主决策,于是意气风发地准备一展抱负。然而,在清除楚系势力、罢免昌平君之后,急于求成的嬴政未采纳老将王翦的建议,转而命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发动灭楚之战。这相当于秦始皇第二次“亲政”,却未料到,迎来的竟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重大危机与惨败。
李信二十万大军惨败的主要原因,是昌平君突然叛变,威胁秦军后方。李信被迫回师迎击,结果遭楚军两面夹击,秦军两营被破,七名都尉阵亡。这是秦灭六国过程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也让彻底掌权的秦始皇清醒认识到:王翦所言“非六十万大军不可灭楚”实属老成持重之论。
秦始皇的政治智慧极高,他并未因之前罢免王翦而与之置气,反而迅速放下身段,亲请王翦出山。而老将王翦也心知肚明:秦王来请,自己非去不可。毕竟武安君白起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白起因被无端罢免,拒不复出,最终被秦王赐死。
王翦
为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王翦在出山前多次提出看似“过分”的要求,如请求赏赐美田宅院,并言明是为子孙计。出征前夕,他又连续五次请求良田,连部下都担心是否太过。王翦这才道出真实用意:“秦王生性多疑,今全国之兵尽交我手,唯有频频索求财物,才能表明我除金钱外别无他图,消除秦王对我拥兵自立的疑虑。”这一系列操作,可谓深谙“伴君如伴虎”之道。
果然,嬴政见王翦一心求田问舍、安享晚年,反而放心将六十万大军——秦国的全部家底——交予其手。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细节:在秦国,非军功不得封侯,而王翦虽战功赫赫,此前仍未被封侯。此次出征,他特别提出封侯之请,秦始皇应允灭楚后即行封赏。王翦通过不断要钱、要田、要爵位,彻底打消了秦王的疑虑。
最终,王翦以步步为营的战术,击败战国中地盘最广、实力最强的楚国,为秦统一天下迈出最坚实的一步。此后灭燕、灭齐等战,基本已是摧枯拉朽。
在古代君权体制下,功高震主是武将军功卓著时最棘手的问题。王翦一人灭五国,其功劳完全可称“震主”。然而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结局最好的一位:白起功高被逼自尽;廉颇、李牧虽有将才,却因赵王昏庸而难免悲剧;唯有王翦,既立不世之功,又得善终,受封武成侯,全身而退,成为后世权臣武将的典范。
更难得的是,其子孙亦延续辉煌。王翦被认为是唐代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始祖,家族显赫,令人称羡。后世亦有人企图效仿王翦“自污”以消除君主猜疑,最典型的如明末魏忠贤。他被崇祯勒令退休后,竟效仿王翦,大张旗鼓将财宝运回老家,以示贪图享乐、无心政事。然而他未解其精髓:王翦当时手握重兵,要财自污是表忠;魏忠贤已失势,此举反显招摇,终被崇祯诛杀。
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核心矛盾在于:皇帝既需要臣子有能力建功立业,又忌惮其功高震主。王翦作为秦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能够功成身退,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树立了一个难得的范本——只是有人学得精髓,有人仅得皮毛。#大秦赋#
来源:草莓历史私人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