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近期创新药板块已有一定涨幅,但综合来看,它确实具备成为中国改变全球医药格局核心力量的巨大潜力。当前的上涨并非单纯的资本炒作,而是行业历经十年蓄力后,在技术、政策、资本和商业兑现上迎来根本性转折的信号。
尽管近期创新药板块已有一定涨幅,但综合来看,它确实具备成为中国改变全球医药格局核心力量的巨大潜力。当前的上涨并非单纯的资本炒作,而是行业历经十年蓄力后,在技术、政策、资本和商业兑现上迎来根本性转折的信号。
一,出海浪潮
从“输入”到“输出” 2025年上半年出海交易总额484亿美元,占全球创新药交易额的51%。高价值授权(如三生制药60.5亿美元授权给辉瑞)频发。 全球竞争力获顶级认证,商业模式从“烧钱研发”转向 “自我造血” 。
二,研发实力
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中国在ADC(占比56%)、双抗(占比50%)等前沿领域研发管线数量全球领先。2025年ASCO年会中国口头报告73项,临床数据获国际认可。 创新质量发生飞跃,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而不仅仅是市场。
三,系统支持
全产业链优势赋能 工程师红利(人才规模大、成本相对较低)、临床效率高(患者招募快、成本低,临床试验效率可达国外的5倍)。政策从审评、支付到融资(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全链条支持。 形成了独一无二的 “成本优势+速度优势” 创新生态,奠定了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
四, 价值重估
从“故事”到“业绩” 板块迎来盈利拐点,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有利于全球资金配置高成长的创新药资产。 资本市场驱动逻辑从 “估值扩张” 转向 “盈利兑现” ,支撑行情走得更高更远。
中国创新药产业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1. 疾病领域多元化
出海领域正从肿瘤(占比从72%下降至61%)向代谢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等更广阔领域拓展。例如,联邦制药将GLP-1/GIP/GCG受体激动剂UBT251授权给诺和诺德,交易金额达20亿美元,恒瑞医药将Lpa小分子抑制剂授权给默沙东,交易金额19.7亿美元。这证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已覆盖更大的疾病谱。
2. 交易模式创新
除了传统的License-out,还出现了由资本主导的 “NewCo”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不仅能获得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还能获得合作新公司的股权,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市场的价值分配。
3. 国内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层面,“基本医保+商业健康险” 的多层次支付体系正在构建。院外DTP药房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创新药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增量,确保了国内商业化的成功,从而反哺研发,形成正向循环。
拥抱这一历史性机遇,重点关注两条主线。
一是已完成转型、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大型药企。二是在前沿技术平台有独特优势、业绩进入兑现期的生物科技公司。
中国创新药板块的崛起,是一个由内在实力提升、外部环境优化和真实业绩兑现共同驱动的系统性工程。它已经超越了概念阶段,正在实质性地重塑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
未来的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上,中国必将从过去的临床试验场升级为不可或缺的全球研发策源地。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