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自然科学尚未普及的年代,日本民众在地震、海啸等天灾,天花、流感等瘟疫以及鬼怪、诅咒等怪异现象面前,通过祭祀、游戏、文学、民间信仰等方式,将生存危机转化为惊人的创造力。本书聚焦日本江户和明治时期民众对灾祸现象或严肃或戏谑的理解与文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自然科学尚未普及的年代,日本民众在地震、海啸等天灾,天花、流感等瘟疫以及鬼怪、诅咒等怪异现象面前,通过祭祀、游戏、文学、民间信仰等方式,将生存危机转化为惊人的创造力。本书聚焦日本江户和明治时期民众对灾祸现象或严肃或戏谑的理解与文化应对,它们既是对抗灾难的生存策略,同时也是构建社会联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渴望健康生活的美好希冀。
内文选读:
鲶绘与江户的大众文化
“要石”“鹿岛神”“鲶鱼”是鲶绘中常见的基本要素。鹿岛神和要石具有防止地震的功能,恰好说明了鲶鱼拥有引发地震的神力。
那么,江户民众人人皆知的这三大要素,究竟是何时结合在一起的呢?
“要石”的观念源自古代的石神信仰,借佛教理论强化后得以成型。黑田日出男认为,“要石”来自佛教所说大地底层“金刚轮际”所生的“高大金刚宝石”,是支撑大地之石。
此物如柱,从地底向上延伸,露出地面的部分,被称作“要石”,受人崇拜。宗教学称之为“世界轴”,相当于“大地之脐”。此“金刚宝石”存在的地点,正是自中世便闻名遐迩的“竹生岛”“鹿岛”。
在亚洲,广泛流传着陆地被巨型龙蛇、鱼所盘踞或支撑的说法,据说龙蛇、鱼一动就会引发地震。平安时代这种传说传入日本,变成了龙蛇盘踞或支撑以“世界之脐”为中心的日本列岛这一观念。金泽文库本的《日本图》以及创作于1624年(宽永元年)的《大日本国地震图》均讲述了这一观念。颇为有趣的是,《大日本国地震图》中,龙蛇在常陆国的正上方,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而尾梢是一把剑,刺穿了头颅,一旁则写着“要石”二字。换句话说,这幅图中“鹿岛神”的刀剑即为要石,以此压制着盘踞在日本列岛周围的龙蛇。
此外,文字的旁白处写着“你再摇,要石也不掉,鹿岛神,怎容你乱闹”的地震咒语,时至今日仍广为人知。黑田日出男指出,该咒语于公家日记《言经卿记》文禄五年(1596年)闰七月十五日条中便有记载。由此可见,鹿岛要石压制地震的信仰可追溯至中世。
登场的“地震鲶”乃盘踞日本之龙蛇的变体或代替物。图1是安政大地震后描绘日本列岛的受灾情况的瓦版地图,其上依然是“大蛇”(龙蛇)盘踞岛国。
据冈田芳朗推测,龙蛇转变为鲶鱼大概始于17世纪后半叶。1667年(宽文五年)刊行的《尘滴问答》中已有“鹿岛大明神,要石击打盘踞日本大鲶鱼”之语句。不过,稍早一点的1645年(正保二年)出版的俳谐论集《毛吹草》也提到了“鹿岛”为“地震”之付句,“竹生岛”为“鲶”之付句。而其后1676年(延宝四年)的付合语集《类船集》亦提到“地震” “竹生岛”为“鲶鱼”之对句。考虑到竹生岛和鹿岛自中世起因要石信仰广为人知,或许自中世末期,鲶鱼才慢慢同地震结合,龙蛇才逐渐向鲶鱼转变。
需注意的是,虽然鹿岛神、要石、地震鲶鱼的组合观念被广泛接受,但根据宫田登的研究,18世纪前半叶,江户近郊的鲶鱼因大雨和洪水大量涌入江户川,自此江户百姓才见到了真实的鲶鱼。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