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9月28日,古城徐州秋意渐浓,彭城大地生机盎然。伴随着省市深化农信改革的号角,原淮海、铜山、彭城三家农商银行正式合并组建为徐州农商银行。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徐州市区农商银行改革重组工作圆满收官,更开启了这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扎根彭城、服务百姓的全新征程。
2020年9月28日,古城徐州秋意渐浓,彭城大地生机盎然。伴随着省市深化农信改革的号角,原淮海、铜山、彭城三家农商银行正式合并组建为徐州农商银行。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徐州市区农商银行改革重组工作圆满收官,更开启了这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扎根彭城、服务百姓的全新征程。
五载春秋流转,1825个日夜交替。从开业时的存款700亿元、贷款454亿元,到2025年8月末总资产突破1080.88亿元,成为苏北首家、省内第九家资产超千亿的法人农商银行;从服务半径局限于局部区域,到139个物理网点实现主城区乡镇全覆盖,成为徐州市区存贷款规模最大、网点最多、服务最广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徐州农商银行以“因农而生、伴农成长”的初心,在彭城大地书写了一部金融助农、普惠利民的奋斗篇章。
扎根乡土
以“金融活水”滋养乡村振兴沃土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我们徐州农商银行的‘一号工程’。” 徐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许臻在近期支持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全行上下的共同信念。五年来,该行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立行之本,从政策倾斜到资源投入,从产品创新到服务下沉,让金融活水真正流进田间地头、惠及千家万户。
开业之初,徐州农商银行便单列乡村振兴信贷投放计划,将“三占比四增速”(涉农贷款占比、普惠贷款占比、农户贷款占比,以及涉农贷款增速、普惠贷款增速、农户贷款增速、实体贷款增速)纳入核心考核指标,甚至设立普惠贷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一票否决制”。行党委书记每月听取支农支小工作汇报,行长室对涉农业务实行“限时办结制”,为特色产品、定制服务开辟绿色通道。
在贾汪区汴塘镇凤楼村,村民王震的养殖场里,几排崭新的禽舍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着投喂、巡检,一派红火景象。王震擦了擦额头的汗:“多亏了农商银行的‘闪电放款’,我的养殖场才能扩规模、添设备。”此前,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却缺资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贷款申请。没想到徐州农商银行当天就派“金融村官”上门核实,启动绿色通道后,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15万元信用贷款的授信与放款,让他的“致富计划”迅速落地,如今月收入比往年翻了近一番。
这样的故事,在徐州乡村处处可见。过去一年,徐州农商银行以“融兴党建领航”和“一支部一品牌”为抓手,与297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选派86名干部、72名青年骨干兼任镇、村团委副书记,更创新推出“金融村官”机制,让金融服务扎根田间地头。
徐州农商银行大黄山支行客户经理黄帅,就是前王村的“金融村官”。他驻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金融服务手册”挨家串户,摸清农户的养殖、种植计划和资金需求。上个月,村民李大姐想引进新品种果树,提交贷款申请的第二天,黄帅就联合村“党员中心户”上门评估,同步启动银行“限时办结”流程———收集材料、风险审核、授信审批全环节无缝衔接,5天内就将10万元贷款发放到李大姐账户。“不仅放款快,黄‘村官’还教我用手机银行查进度、还利息,不用再往镇上跑了。”李大姐看着院里刚栽下的果苗,笑得合不拢嘴。黄帅说:“‘金融村官’不是虚名,得让村民的需求‘有回应、快落地’,这才是真服务。”
如今,徐州农商银行通过“党建+金融”模式,推出“金融村官上门摸排+绿色通道限时办贷”组合拳,把“客户跑”变成“银行跑”,把“等审批”变成“速放款”。一笔笔及时雨般的贷款,不仅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截至今年8月末,徐州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涉农类贷款357.5亿元,直接惠及近10万户小微企业和农户。2024年度涉农贷款加权利率4.45%,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用“让利”换来了农户的“盈利”,让农民贷款不仅“贷得到”,更“贷得起”。
“以前贷款要跑好几趟银行,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到账,太方便了。”铜山区大许镇种粮大户王师傅的感慨,源于徐州农商银行推进的“阳光信贷 整村授信”工程。五年来,该行组建20余支驻村工作队,对铜山区、贾汪区410个行政村逐村摸排,通过网格化营销、批量化评议,为农户“精准画像”。
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大蒜之乡”,3.5万亩大蒜年产值约4亿元。每年6—8月收购旺季,收购商日均需取300万元现金支付蒜款,蒜农收现后再存款,现金调拨成本高、风险大、存取难等问题突出。徐州农商银行迅速响应,在多方指导下,以“整村授信”为基础,叠加“助农付”数字化结算模式,精准破解痛点。收购商张老板今年通过“整村授信”获50万元预授信,收购季用手机银行自助用信,再通过“助农付”直接转蒜款,“不用扛现金、雇押运,省心又快速。”蒜农李大哥种了20亩大蒜,银行授信时同步开通“助农付”收款,收购商转账秒到账。“想扩种,银行还把预授信提至15万元,缺钱在家点手机就借,不用跑银行。”
如今,“整村授信+助农付”实现大蒜交易“现金零接触、结算全线上”,更让贷款“足不出户”,为大蒜经济注入高效金融动能。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累计为22.73万农户、个体户及新型农业主体预授信270亿元,3.45万户农户通过线上自助用信41.66亿元。同时,针对脱贫人口这一重点群体,该行承担了辖区100%的脱贫人口小额贷款投放任务,近五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73万户、8.15亿元,帮助一批脱贫户通过养殖、种植实现稳定增收。
在外部联动上,徐州农商银行结合徐州特色农业,打造产业链服务体系。例如,在贾汪区耿集办事处试点“乡村治理”一站式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为蒜农定制“助农付”专属二维码,实现收购款即时到账;与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合作,将“三乡助力贷”“兴村强体贷”等产品嵌入地方农业服务系统,让农户在申请农业补贴时就能同步了解贷款政策。
创新破局
以“特色产品”破解涉农融资难题
“农业经营风险高、抵押物少,以前银行不敢贷,我们也不敢借。”这是许多涉农主体的共同困境。五年来,徐州农商银行聚焦“融资贵、担保难、信息差”痛点,从产品创新、机制建设、政银合作三个维度发力,推出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金融产品。
针对小微涉农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基础客群,该行主推“小微贷”“苏科贷”“苏农贷”“苏质贷”等省级信贷产品,借助政府增信、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融资门槛。截至2025年8月末,该行省级信贷产品累计用信490户、余额8.18亿元,帮助一批农户从“小打小闹”发展成“规模经营”。
铜山区汉王镇虎腰村军秀家庭农场内,连片大棚如银带铺展,农场主胡庆军正轻触阳光玫瑰果粒,满是丰收期待。2019年,他流转70亩地创业,经数年筛选,耐运输的阳光玫瑰成为“当家品种”。如今大棚内果香萦绕,果粒饱满,“糖度、脆度不够绝不上市”,每年30万斤葡萄销往全国。这份底气,来自徐州农商银行的普惠支持。创业初,胡庆军仅有10万元,付完地租后便窘迫不已。该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一笔50万元普惠小额贷款(无抵押、低门槛)解了燃眉之急。后续贷款增至100万元,精准覆盖雇人、肥料、工资等80万元的年度投入。普惠金融的持续赋能,让胡庆军得以深耕精细管理,农场年纯收益几十万元,更带动周边几十名农户务工增收,成了乡土间的“致富样板”。
“‘三乡助力贷’真是及时雨。”铜山区返乡创业青年小李2023年想开办家庭农场,却因缺乏抵押物屡屡碰壁。徐州农商银行与铜山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合作推出的“三乡助力贷”,由区财政贴息30%,他最终获得20万元贷款,如今农场已带动5名村民就业。
这类“定制化”产品在徐州农商银行还有很多:2023年该行推出的“兴村强体贷”,为村级经济合作社提供最高1000万元授信,已为198个村级经济主体开户并投放贷款;2024年与省农担、市再担保合作的“产业兴农贷(苏农担)”“增额贷”,通过担保增信降低风险,分别累计投放525户2.1亿元、175户2.99亿元。
“以前贷款利息一年要好几万元,现在有了财政贴息,负担轻多了。”这是享受“三乡助力贷”贴息政策的农户共同感受。五年来,徐州农商银行积极联动政府部门、担保机构,构建“银行+政府+担保”风险分担模式:与铜山区财政局合作,为“三乡助力贷”提供贴息;与省农担合作,将“产业兴农贷”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与市再担保合作,为“增额贷”提供风险补偿,让农户“贷得省心、还得放心”。
普惠利民
以“多元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商银行就像家门口的‘便利店’,存钱、贷款、交社保,啥都能办。”这是徐州百姓对本地农商银行的直观感受。五年来,徐州农商银行始终坚守“百姓银行”核心定位,从延伸物理服务网络到整合政务资源,从助力民生就业到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一系列多元举措让金融服务真正“沉下来、融进去”,持续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服务触达每一位村民,徐州农商银行首先织密了一张全域覆盖的便民服务网。“不用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把水电费缴了,太方便了。”在徐州农商银行棠张支行普惠金融服务点,一位村民的感慨正是网点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在全市设立物理服务网点139个(农区6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另设金融便民服务点166个、标杆示范服务点45家,保障村民“步行15分钟办业务”。在此基础上,该行还将服务触角下沉至村组,通过与村支部、商户合作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社保缴存、账户查询、转账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真正实现“就近办、不出村”。
在基础金融服务之外,徐州农商银行进一步聚焦群众“跑多趟、跑远路”的痛点,主动将政务窗口“搬”进银行。“以前办社保要去政务大厅,现在去银行就能办,省了不少事。”市民刘先生的体验颇具代表性。目前,该行已与市医疗保障局、人社局、政务局达成战略合作,在全市主要乡镇街道设立77家“社保、医保、政务”综合服务网点(铜山区17家),可办理8大类71项社保业务、8大类21项医保业务及24类140项政务业务———从社保卡激活、医保缴费到营业执照办理、不动产登记查询,群众在这里就能完成“金融+政务”一站式办理。截至今年8月,这些网点已累计办理政务类业务12万余笔,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成功将“最多跑一次”升级为“就近跑一次”。
除了便利化服务,徐州农商银行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出多项公益暖心举措。针对零工群体就业难题,该行打造了潘塘、新工区、北京路3家“零工驿站”,免费提供招工候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今年8月,已帮助2000余名零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120余名脱贫人口通过驿站找到稳定工作。在助学帮扶领域,“谢谢徐州农商银行的叔叔阿姨,我一定好好学习!”铜山区“徐州农商银行助学班”学生小李的话语令人动容。自合并组建前,该行便与铜山区妇联合作,通过优秀女职工多对一结对帮扶困境儿童,累计捐款143万元,资助农村困境学生和留守儿童2500人,其中196人已顺利考上理想大学。
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徐州农商银行也始终将助力乡村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在涉农服务方面,该行承担了16种涉农补贴发放工作,年均办理涉农业务812万笔,直接服务辖区40万户农户;为拓宽农产品销路,该行开展3次助农直播活动、拍摄10期助农服务小视频,累计吸引46万人次观看,带动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1.8万件。同时,该行还整合本地文旅资源,与30家蔬果采摘、乡村游商家合作,累计吸引游客1.2万人次,购票金额超60万元,以金融力量激活乡村文旅经济活力。
党建领航
以“红色引擎”凝聚发展合力
“党建是农商银行的‘根’与‘魂’,只有党建强,才能发展强。”五年来,徐州农商银行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该行先后成立37家党支部,实现经营单位党组织全覆盖;选派65名“金融村官”驻村服务,其中党员占比80%,让党员成为服务乡村的“排头兵”。同时,建立“党委抓总、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工作机制,将支农支小成效纳入党员考核,推动党员在“整村授信”“助农直播”等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
该行打造“党建+业务”融合模式,与市国资委及37家省属国企开展党建联建,与20余个乡镇党委签订“乡村振兴共建协议”,通过“党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服务联办”,推动金融服务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与铜山区大许镇党委合作,联合开展“党员助农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上门为农户办理贷款、普及金融知识,单日服务农户200余户。
该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行,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清廉农商银行”建设;建立“廉洁信贷”机制,对涉农贷款审批实行“双人调查、交叉复核”;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确保每一笔涉农贷款都“阳光透明、廉洁合规”。
回望五年,徐州农商银行从“三家合并”到“千亿规模”,从“区域银行”到“农村金融主力军”,每一步都踏在服务地方、惠及百姓的坚实道路上: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徐州市区第一、二位,普惠贷款余额较开业时增长283%,农户贷款客户数翻番,139个网点、166个便民服务点成为乡村大地上的“金融灯塔”。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徐州农商银行将继续以“沉下来,融进去,扎下根,干出彩”为目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涉农主体的“融资贵、担保难、信息差”痛点,持续完善产品创新、业务营销、客户管理、信贷风控机制———让更多农户通过“手机银行”就能拿到贷款,让更多村集体通过“兴村强体贷”实现增收,让更多零工通过“零工驿站”找到工作,真正成为“农民信得过、政府靠得住、乡村离不了”的百姓银行。
彭城大地沃野千里,金融助农未有穷期。徐州农商银行将以五周年为新起点,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更强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续写更多金融惠民的动人篇章!
免责声明
1.本微信部分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网络和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2.本微信原创部分图片、文字及视频仅供参阅,禁止商用,如有侵权请及时删除。
广告
来源:无线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