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子刚出拘留所又“作妖”扬言报仇,网红圈的底线到底在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8:19 1

摘要:说这话的,正是刚刚从拘留所里出来的“嘎子”谢孟伟。镜头前的他,满脸通红,眼眶湿润,但这不是悔过的泪水,而是愤怒的咆哮。

谁能想到,7天的拘留教育,换来的不是悔过自新,而是变本加厉的疯狂!

“这事没完!我必报这个仇!”

说这话的,正是刚刚从拘留所里出来的“嘎子”谢孟伟。镜头前的他,满脸通红,眼眶湿润,但这不是悔过的泪水,而是愤怒的咆哮。

就在几天前,他因为身穿警服违规带货被行政拘留7天。所有人都以为,这次教训总能让他消停会儿了吧?结果呢?出来不到48小时,这位“少年英雄”就再次用实际行动,上演了一出让人瞠目结舌的闹剧。

一、7天拘留,换来的不是反省而是“复仇宣言”

时间倒回9月10日,有网友举报嘎子在直播间公然穿着警用制式服装卖货。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警服代表着执法权威,岂能当成哗众取宠的道具?

7天后,官方通报落地:谢某某被依法拘留7日。

按时间算,9月25日左右,嘎子应该重获自由了。但他一出来就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已变了天。

他那坐拥千万粉丝的某手账号,直接被平台封禁!某音账号更惨,作品清零,关注功能关闭,相当于被“连根拔起”。以前称兄道弟的合作方,也火速发声明划清界限,连已经拍好的戏都要换人重拍。

最扎心的是,他妻子的社交账号上,所有与他相关的恩爱合影和动态,一夜之间全部清空,连关注都取消了。真应了那句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面对这一地鸡毛,正常人怎么也得反思一下自己错在哪儿了吧?可嘎子偏不!

他立马开了直播,不是道歉,而是怼着镜头怒吼:“那是陪了我5年的粉丝,说没就没了!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我要报仇!”

好家伙!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看傻了。大家原本还抱着“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期待,评论区满是“嘎老弟,吸取教训”、“现实中的事,你把握不住”这样的苦口婆心。

谁知等来的不是悔过,是一份“复仇宣言”!

网友彻底怒了:“这是完全没认识到错误啊!”“自己作死还把锅甩给别人?”“这么狂,是不是还想再进去一次?”

二、离谱操作层出不穷:身价不跌反涨?

如果说“复仇宣言”只是情绪失控,那接下来的操作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9月26日,有网友爆出猛料:嘎子背后的代理公司居然发布声明,宣布将他视频类服务的报价,直接上调1.5倍!理由是:嘎子现在关注度极高,流量巨大。

这脑回路,简直清奇!按常理,一个有负面新闻的艺人,商业价值应该大打折扣才对。可在这魔幻的网红圈,逻辑完全反着来——黑红也是红,骂名也是名。只要有关注度,就能变现。

说白了,嘎子这7天拘留,不仅没让他“凉凉”,反而给他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在某些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一波免费的“热度营销”。

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价值观,彻底挑战了公众的底线。网友们纷纷嘲讽:“难道现在遵纪守法已经不值钱,违法乱纪才能升值?”“建议再拘他一次,看看身价能不能再翻一番!”

三、嘎子不是个例:网红圈的“审丑”狂欢何时休?

嘎子的闹剧,看似荒唐,实则暴露了整个网红生态圈长期存在的恶俗风气——为了流量,可以毫无底线。

就在嘎子出来作妖的同一天,湖南街头出现了更辣眼睛的一幕:一个男子把脸抹得乌黑,胸前挂着写有“强制”字样的牌子,站在商场门口供人拍摄。视频流传开后,居然还有人洗地,说这是“当地习俗”。

结果当地文明办赶紧出来辟谣:这根本不是习俗,是博眼球的低俗行为!

类似的魔幻剧情,我们见得还少吗?

· “猫一杯”编造“在巴黎捡到小学生作业”的离奇故事,最终账号被封,人受处罚。

· “小葵”自导自演被家暴、甚至被砍断手指的苦情戏码,最终被立案调查。

· 更有甚者,网红孙某竟然在网上直播“自导自演自杀”,彻底践踏人性底线。

还有那些把家事当成连续剧来演的:今天三婚三离,明天婆媳大战,后天原配手撕小三……结婚、生子、吵架、离婚,全部都能变成直播带货的剧本。家庭伦理的遮羞布被撕得粉碎,只剩下“生意”二字。

为什么这种歪风就是刹不住?

归根到底,是一个“利”字当头。对于某些网红和背后资本而言,道德、法律、公序良俗,在巨大的流量变现面前,都可以让步。即使账号被封,他们前期赚到的钱,也足够普通人奋斗几辈子了。违法的成本太低,而收益却高得诱人。

四、整治乱象,光靠封号够吗?

嘎子事件,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网红经济繁华表象下的扭曲生态。

平台封号,当然是必要之举。但封了一个“嘎子”,会不会冒出更多效仿者?只要“黑红也是红”的底层逻辑不变,这种闹剧就很难绝迹。

要根治乱象,可能需要更组合拳式的治理:

1. 平台监管要更“硬核”:不能只满足于事后封号,得建立更敏锐的预警机制,对刻意炒作、低俗内容从源头上限流甚至直接禁播。

2. 法律惩戒要更“痛”:对于屡教不改、刻意挑战法律底线的网红,是否可以考虑更严厉的处罚,比如高额罚款、行业禁入,让“作妖”的代价远超收益?

3. 品牌方和资本要“惜羽”:广告主和合作方不应只看流量数据,更要评估合作对象的公众形象和社会价值。拒绝为无底线网红买单,才能从根源上切断他们的利益链。

4. 我们每个观众更要“擦亮眼”:流量是观众给的。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评论,都是在为想要的内容世界投票。抵制低俗,支持优质内容,才能让清流占据主流。

结语:嘎子的“复仇”,究竟该向谁复仇?

嘎子扬言要“报仇”,但他最该报复的,其实是那个被流量和欲望迷失了初心的自己。

从曾经的“少年英雄”到如今的“跳梁小丑”,这条路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当公众的宽容和善意的劝诫被当成耳边风,当法律的惩戒被当成炒作的筹码,一个人离真正的“社会性死亡”也就不远了。

嘎子事件,不仅仅是一个过气明星的荒唐故事。它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部分网红圈“底线失守”的恶俗,也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值得追捧?我们所处的这个网络环境,究竟要走向何方?

也许,是时候该集体对这种“审丑”狂欢说一声:够了!

来源:老李聊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