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满屏的十五秒短视频如潮水般涌来,一档需要静心品味的访谈节目,反而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央广云听文化传媒(广西)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深度人文对话栏目《言外》,用一期与作家温燕霞的深度对谈,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瞥见了高端
笔墨丹心,薪火相传
慢访谈如何逆袭短视频狂潮?
当满屏的十五秒短视频如潮水般涌来,一档需要静心品味的访谈节目,反而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央广云听文化传媒(广西)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深度人文对话栏目《言外》,用一期与作家温燕霞的深度对谈,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瞥见了高端文化访谈应有的模样。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新书推介节目。当镜头对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当总台主持人高莉与温燕霞相约阳朔相公山看日出,当两位女性在桂林山水间品茶论道,《言外》栏目展现出一种久违的视听美学——它从不急于为我们设置标准答案,而是如同一位渊博的友人,引领一场山水与历史间的对话。
最打动人的,是节目激活历史的方式。温燕霞谈及创作《破阵子》时,提到她如何在史料中淘出"35000多间房屋毁于日军轰炸"这个数字,又如何在救亡日报社旧址触摸那扇木门的纹路。而《言外》没有让这些细节仅仅停留在对话层面——节目组将对话场景设置在桂林实景,让山水一起见证当年的文化抗日风云。当温燕霞站在万祥糟坊旧址,凝视墙上"讀書生活出版社"的老照片时,历史瞬间就像近在咫尺。有了这份“现场感”,八十年前的风雨,便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几乎成了触手可及的历史记忆。
更可贵的,是节目挖掘"言外之意"的能力。当主持人高莉问及"为什么偏爱主旋律创作"时,温燕霞眼含泪光,讲述她在革命烈士纪念馆看到无名烈士碑时的震撼:"他们是家中的儿子,是谁的丈夫,是谁的父亲,但他们成为一名无名烈士,没有谁知道他们是谁。"这段对话,与其说是在解释一位作家的创作动机,不如说它向我们每个人都抛出了一个诘问:身处太平岁月,我们又当如何面对那段沉重的历史?温燕霞说她要"为他们书写他们的传奇,哪怕我写的不是他,但是身上又有他",这一句质朴的承诺,恰如一个关于历史记忆如何“薪火相传”的珍贵注脚。
节目还展现出难得的媒体责任感。从"中女时代"的社会现象,到主旋律作品的"软着陆"创作理念,从文化抗战的当代意义,到女性角色的多元呈现,《言外》没有回避任何有价值的议题。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遥远的故纸堆,而是一种可以被触摸、被共情的血脉印记。当温燕霞谈到那些十七八岁就牺牲的少共国际师战士时,主持人高莉当场落泪——没有激昂的BGM,也无关刻意的煽情,主持人高莉潸然泪下的瞬间,却让节目的价值悄然升华。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言外》这样的慢节目为何重要?答案或许就藏在温燕霞的一句话里:"纸会泛黄,墨迹也会慢慢淡去,但有些东西,会借着新的笔墨延续。"这档节目正是那支"新的笔墨",链接着创作者的孤独坚守与大众的精神需求,在喧嚣中开辟出一方思想净土。
从桂林日出到阳朔暮色,一期《言外》与其说完成了一次访谈,不如说进行了一场示范,它用行动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容”的叩问。当节目结束,画面定格在"笔墨丹心"四个字上时,我们意识到:最好的媒体,不只负责记录事实,更应成为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引领我们共同思考这个时代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期《言外》,留下的是对一段历史的回响,和对下一个"言外之意"的无限期待。在这个急于表达却疏于倾听的时代,这样的对话,更值得我们关注与品味。因为有些话,需于无声处品其真意;有些意义,需待尘埃落定方现其芳华。
来源:周口广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