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名女性袒露「好色」——我虽已婚,但也对异性有欲望时,周围人下意识的讶异或许并无恶意,但却总像是传达了「这是能说的吗」、「害不害臊呀」的退却、审视与评价。
步惊云在脱口秀节目上直言:自己曾在梦中「出轨」彭于晏。全场先是一惊,而后爆笑掀翻屋顶。
当一名女性袒露「好色」——我虽已婚,但也对异性有欲望时,周围人下意识的讶异或许并无恶意,但却总像是传达了「这是能说的吗」、「害不害臊呀」的退却、审视与评价。
仅仅ta人是一瞬的惊讶,便可能使人产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感觉——这是藏在内心最隐秘深处的一种名为「羞耻」的情绪。
而步惊云这场炸场表演,就像往假装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我好色怎么了?又不会给男人造成恐慌!
她把自身欲望正大光明地放至脱口秀舞台上展示,用幽默撕开了长久贴在女性身上的「欲望羞耻」封条,并用呐喊和质问将贞操枷锁踹进历史垃圾桶。
女性往往并不被鼓励袒露野心和欲望,而总是被提醒、要求「守妇道」——这一文化建构正是通过羞耻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传播。
然而,一旦敢于揭开羞耻感的神秘面纱,就会发现它的一体两面:羞耻感既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增强身份认同,也可能成为自我伤害、自我否认的工具;它既可能维护人际交往的边界,却也可能成为社会建构的无用枷锁。
当步惊云试图用幽默打破无谓的「欲望羞耻」以后,是时候重新认识「羞耻感」了。
情绪研究者表示,羞耻感是一个情绪家族。羞耻感既能让人极度痛苦,也可能仅仅使人感到轻微不快,既可能很短暂,也可能很持久。例如,有时它被我们体验为"局促"、"尴尬",有时这种情绪浓度更高,被体验为"羞愧"、"羞辱"甚至是"耻辱"。
不论我们对羞耻感的反应如何,我们每个人都会天天面对羞耻家族中的情绪。"参加聚会时我要怎么穿呢?""如果我在下班后邀请他去喝一杯,他会拒绝我吗?"精神分析师以及研究羞耻感的专家,唐纳森·内桑森说,各种形式的羞耻感"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导我们行为的看不见的力量"。
由此可见,羞耻感是很常见的,又往往被我们忽视的情绪体验。
羞耻感不仅是外界施加的破坏性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施加在孩子身上的精神与身体虐待的后遗症,也可能由文化中完美主义和难以企及的理想化目标带来的社会羞耻感;而且即便是我们独自一人时,我们也会体验到的一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感是失望和失去联结造成的情绪。以下四种"羞耻感范式"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如何经常感到羞耻,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1)无回应的爱每当他人不回复我们的电话、短信或邮件时,每当朋友由于更重要的事情取消与我们的聚会,或者在最后关头用蹩脚的借口说无法赴约时,每当某人拒绝我们的邀请,或我们总是发起社交邀请的一方时,我们都可能会体验到羞耻感家族中的某种情绪。
2)排斥如果我们没能加入某个心仪的团体,我们可能会感到受人“排斥”带来的羞耻感。
即使你没有真的被人排斥,遭受排斥的羞耻感也可能出现,它源于我们自身的心理因素。如果你感到自己与认识的人不一样,或者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让其他人很难理解你,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如果你认识的人和你没有共同的兴趣和热情,你可能也会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作为一个拥有独特观点和品位的个体,你可能会感到自豪,但如果因此让你感到与他人失去联结,那么独特有时也会让你感到孤独。
3)非自愿暴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非自愿的暴露”而感到羞耻的风险随处可见——从暴露某些我们宁愿隐藏的身体功能,到某些无意间的失礼行为。
4)落空的期待假如你为某次考试努力复习,觉得自己肯定能考出好成绩,最后却发现自己得分平平,你可能会感到非常失望、尴尬、懊恼,尤其是当你事前跟同学说:"这次考试只是小菜一碟"时。"落空的期待可能会让人感到羞耻",社会哲学家海伦·梅丽尔·林德发现,"期待越高,羞耻感就越强烈。"
坦白「想要」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是一场与ta者惊险的人际博弈:我的需求能得到回应吗?我会被ta人当作异类吗?大家会怎么看我?我的期待会落空吗?这场博弈游戏,一旦赢了,换得的是「我还不错哦」的自我满足;而一旦输了,则会掉入「我怎么会这么糟糕」的羞耻。
然而,当步惊云风轻云淡地坦白着「我好色」,仿佛轻轻推开一扇封闭的窗:需求被阳光照见,欲望成为公共讨论中平常的一部分——那些羞耻的孤独,便渐渐融化成群体认同的人际联结。
羞耻感是如此令人难以承受,以至于我们常常会用更原始的防御方式去应对,例如否认、回避和控制羞耻感。
但,如心理学家约翰·布雷萧所说,羞耻感不需要被"治愈",羞耻感是自尊形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药剂”。而当我们对羞耻感的破坏性内涵更具羞耻感弹性时,当我们可以倾听自己的羞耻感,学习它带来的经验教训时,我们就真正走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断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的道路上了。
1 羞耻感与自尊的奇妙关系1)羞耻感是自尊的"助产士"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的体验是不可避免的,与之相伴的,因期待落空而来的羞耻感也同样不可避免。承受这种羞耻感并持续为目标努力的能力,正是真正自尊的核心。
健康的自尊并不意味着没有羞耻感,而是意味着拥有从不可避免的羞耻感中复原的能力,在必要时能从中学到经验教训,并不断地为目标而努力。
如果孩子受到过度的保护,无法体验到任何羞耻感,Ta们就不能发展出健康的自尊;相反,当Ta们学会为自己的羞耻感负责时,就能从中学到经验教训。在这个过程中,Ta们会逐渐珍视成就感在培养自尊中的作用,也学会重视与身边重要的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自豪和自我尊重为持续的自尊打下了基础,它们是羞耻感的解药。
自我尊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可以通过践行自己坚信的价值观,实现自己的期望而发展自我尊重。正如心理学家约瑟夫·布尔戈所说,自我尊重(和其他所有形式的尊重一样)是需要去赢得的。
我们可以通过赢得自尊,来调整羞耻感对我们的影响。
尽管感到自己很漂亮,感到被爱很重要(这能为我们播下自尊的种子),但仅仅是父母对你说“你是很特别的孩子”,这并不足以培养自尊。为了让自尊茁壮成长,我们需要设置并达成目标,这能让我们为自己感到自豪。我们需要形成一整套自己的价值观和对自己的期望,并付诸实践。
例如,当我们期待自己可以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试着为自己制定空余时间的读书计划,把读书需要的时间和自己的空余时间做适合的匹配,并认真执行,当我们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据此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后,成就感会让我们意识到我可以通过细小的目标的达成,来完成一件看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样的体验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不断加深了我们的信心和效能感,进而提高了自尊水平。
自尊是一项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取的成就,而不是心灵的“油箱”,等待外界的赞美将其填满;自尊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付出才能培养和维系的状态。
自尊的发展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结果。
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且“天生渴望联结”,所以就如布林·布朗博士所说,健康的自尊在于将自己的快乐和自豪分享给重要的人(那些愿意见证我们的成长的朋友、家人和工作伙伴)。正如我们感到羞耻的能力是在漫长的原始部落生活中发展而来的,我们感受自豪的能力也是如此。我们在与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时,自尊才会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这一部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是,我们需要找到那些真正愿意见证我们成长的人,一方面我们可以回想生活中,哪些人是在我们分享喜悦时更愿意与我们共同体验的人,另一方面,如果遇到对方没有在我们分享时给予回应,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成就不值得庆贺,很有可能是对方当时被其他的情绪或事件占据,未能提供一个空间与我们在一起,也有可能我们分享的成功是对方缺乏的,被羡慕的情绪占据的时候较难与我们的喜悦在一起,也因此没有办法与我们共贺。
此外,你也可以试试与心理咨询师分享这些喜悦。咨询室里,你无需像在现实关系中顾虑那些陪伴错位可能带来的失落时刻,你的每一份欣喜、雀跃与自豪,都将被稳稳地看见、守护和承接。
培养羞耻感弹性,一方面始于发现支持系统,找到在你讲述自己的羞耻感经历时,能给予你共情回应的人,这些人能够理解你的经历,因为他们也知道被羞耻感击垮是怎样的感受。当我们与那些认同、接纳我们的经历,并与我们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产生联结之后,我们就会变得更具羞耻感弹性,而不会让羞耻感孤立我们。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羞耻感无可避免,随处可见。尽管这些经历很痛苦,但培养羞耻感弹性意味着学会忍受这样的经历,而不强行用防御方式应对它们。一旦我们用孤立自我的方式回避、否认或控制羞耻感,我们就无法形成穿越羞耻感的“关键联结”。
1)勇气的作用在布琳·布朗所写的《脆弱的力量》一书中,她强调了勇气在促成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它是我们在一个要求完美、不断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社会里,对他人敞开心扉,陷入脆弱境地的勇气。
羞耻感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孤立感,而勇敢者挑战了这种孤立,培养出了羞耻感弹性。勇气还能帮助我们培养自豪感,让我们得以与最重要的人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2)幽默的价值自嘲的能力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结,摆脱羞耻感的禁锢。我们没有隐藏“非自愿的暴露”或“落空的期待”带来的羞耻感,而是设法从我们的所作所为中看到幽默,并与他人分享。只要我们与自己信任的人一同自嘲,羞耻感就没那么可怕,也不会让我们变得孤立无援。一旦他人在我们的自嘲行为和特质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就会通过幽默感产生联结。
3)向羞耻感学习培养羞耻感弹性中最重要的方面:倾听羞耻感的声音,并从中学习的能力。当我们体验到羞耻感家族中的情绪时,通常会知晓一些关于自身的事情——我们的某些弱点、我们珍视的价值观,以及理想中的自己。
相反,如果我们反抗羞耻感,并作出防御,我们可能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总之,羞耻感和自尊不是对立的。对于我们有的人来说,获得现实的成长,培养自豪感,依赖于尊重核心羞耻感为我们设下的限制。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当羞耻感告诉我们未能满足有关理想自我的健康期望时,要倾听羞耻感的声音,并从中学习。
羞耻感的原野横亘在通往真正自尊的必经之路上,寻求自尊的旅人永远不会完全走出这片原野。当我们得以坦荡地将欲望与需求与重要ta人分享,产生的联结、自豪与喜悦,将最终融化那些「欲望羞耻」,把我们从自我封闭的困境里捞出来,化作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也许,那些关于“羞耻感”的细小声响,也曾在你心底泛起涟漪:在表达真实渴望(对亲密、对喜爱之物)前,习惯性按下删除键,用“随便”代替心声;在收到关于身体或魅力的赞美时,下意识感到局促甚至否认;因一条未回的消息、一次落空的邀约,就陷入“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因偶尔的一次发言卡壳而久久苛责自己?
这些细微的、独自咀嚼的瞬间,正是羞耻感在日常中悄悄划下的痕迹。它让我们在理应舒展的地方缩紧了心房,在渴望联结的时刻收回了双手。如果你发现:
这些“自我审查”和“脸红时刻”出现的频率,已经让你感到疲惫或束缚;
你很想更坦然地接纳自己的身体、欲望或脆弱,却不知如何绕过内心那道“羞耻”的高墙;
那些因害怕被评判、被冷落、被排斥而产生的犹豫和沉默,正在影响你建立真诚、舒适的关系...
那么,试着给自己一个温柔探索的空间吧。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是一个安全、包容的容器,帮助你梳理那些“羞耻感”的源头是来自外界的苛刻声音,还是内心过高的完美期待,还是过往经历留下的烙印?
它可以陪伴你区分“健康的自省”与“过度的自我审判”,看清哪些羞耻在保护你,哪些在无谓地消耗你。它可以支持你练习更自洽的应对方式,学习如何在感到羞耻时自我安抚,如何更有力量地表达真实,如何在“做自己”与“与他人联结”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理解并重新安放羞耻感,并非要消除它,而是为了让那份生而为人的、有时会脆弱的真实,不必总是躲在阴影里。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
来源:安慰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