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电子产品使用这件事,我应该算是国服老玩家了。因为我还蛮小的时候,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期吧,在那个吃饭穿衣都很节省的年代,我们家是工薪家庭,爸爸就舍得从深圳买电脑和游戏机回来陪我一起玩。所以可以说我是“玩电脑”从小玩到大的。
说到电子产品使用这件事,我应该算是国服老玩家了。因为我还蛮小的时候,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期吧,在那个吃饭穿衣都很节省的年代,我们家是工薪家庭,爸爸就舍得从深圳买电脑和游戏机回来陪我一起玩。所以可以说我是“玩电脑”从小玩到大的。
这不,在成都讲课结束之后,我扭头就进网吧刷副本去了。(题外话,现在的网吧比我们大学那会儿真是好了十万八千里:好鼠标,好键盘,好耳机,好配置,还有单人房和可以躺的电竞椅。我真恨不得对现在的大学生说:“我们那会儿哪有你们这个条件啊!”)
有人会担心,电脑从小玩到大,难道不是“成瘾”吗?也有很多人向我询问过:这样或那样的行为算不算网络使用“成瘾”——包括但不限于玩游戏、刷短视频、使用社交媒体。
其实,成瘾行为在学术定义上有这么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耐受性所谓“耐受性”,在实际生活中也被称为“过度使用”。2023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间为435分钟,所以如果你超过了这个时间(打败了全国50%的用户),就可以被视为“过度使用”。
2、戒断反应戒断反应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停止使用就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心理反应,比如烦躁不安、茶饭不思、失落、焦虑、易怒、失眠或嗜睡等等。
3、社会功能受限例如情绪问题,社会人际关系问题等。长期成瘾行为可能导致社交圈子局限,面对新社交情境会感到不适、焦虑、恐惧。
就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来说吧。如果我告诉你,我每天晚上都要打1-2个小时的游戏,你是不是觉得我应该算挺“沉迷”的。但其实我们不能仅从这一个维度来判断“沉迷”与否——因为我是在做完了所有的工作和家务,等孩子们都睡着了之后再玩的。忙的时候我可以停止游戏完全不碰,不会有任何戒断反应,不会烦躁,不会念念不忘;我也没有因为沉浸在游戏世界里和家人吵架、和周围人无法交流。所以呢,我的情况并不符合“成瘾”的定义。
而现在,我们在判断某个人是否属于网络成瘾或是沉迷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停留在第一层次——“过度使用”上,甚至何为“过度”都众说纷纭。很多人问过我,“我爸爸每天刷几个小时短视频怎么办”“我的孩子玩几个小时iPad是不是‘网瘾’”。
我们针对老年人使用短视频的研究就发现,3个小时是一个分水岭:3小时以内,短视频使用和心理健康正相关,而超过3小时则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每天3小时内的适度使用短视频能降低孤独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抑郁倾向,但过度使用则可能引发负面影响。2024年《Nature Human Behavior》的研究也表明,中老年人网络使用与较低抑郁倾向和更高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对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合理时间,虽然现在并没有权威的研究数据表明,但我想,可能也并没有很多家长想象得那么可怕。2023年的《Nature Mental Health》的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并非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主要的因素,而“霸凌”和“缺乏家庭支持”才是。相反,不少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在帮助青少年维持伙伴关系和拓展朋友圈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但不要误会啊,我绝不是想鼓吹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好,因为我也知道,不是每个“玩电脑”的孩子都能考上北大。
我只是想说,没有必要因为孩子/老人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较长而“过度”焦虑,而是应该落到实操层面:
如何和孩子/老人沟通电子产品使用上的冲突。如何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在我遇到的求助中,“玩电子产品”或“沉迷于刷短视频”可能并不是最麻烦的问题,麻烦的是在家长做出限制后,孩子的“对抗”和“逆反”。
如果你拥有一个配合度较高,又比较自律的孩子,那你当然很幸运。但如果孩子没有那么自律,没有那么听话,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首先,避免说教。先走近孩子的内心,逐步了解他现在成长中遇到了些什么,然后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他信任你,你的建议他自然也会更愿意听。
我们常说要和孩子多沟通,但并非所有的“对话”都是沟通。很多家长自以为的“沟通”,其实是要说服孩子听自己的。
沟通,是指像朋友那样有来有往的,放松的,甚至是“无意义”的闲谈,而不是看起来很有大道理的说教。
每次当我抛出“我从小就和爸爸一起玩电脑”的例子时,总有人问我“如果你爸爸从小严格控制你玩电脑,你还会考上北大吗?”我想我可能还是能考上北大,但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快乐。而我爸做对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让不让我玩电脑,而在于他从不说教,只陪伴和引导。
比如,现在我家孩子问爷爷:“月球上氦3含量高,氦3是核聚变的燃料,那是不是可以用核武器炸毁月球啊?”
爷爷说:“那我们可以算一算到底需要多少核弹才能炸掉月球。”
然后他们爷孙俩一边骑车,一边聊着怎么炸月球。这样的成长情景下,孩子就很信任爷爷,有什么事也愿意跟爷爷说,也听爷爷的话。
同样,我也见过我们很多家长有一个通病。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分享类似的趣事或天马行空的想法时,家长就很喜欢说:“你怎么不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啊?整天研究些没用的,将来能考上大学吗?你对得起我们吗?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还跑开呢?说你两句都不行了?”
但如果家长总喜欢说教,就会发现说“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爱和我说话呢”,因为这种情况下,孩子宁愿刷短视频,宁愿和手机上虚拟的朋友聊天,也不想和家长多交流。
我讲这个例子,有些人就会焦虑:“你看人家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核聚变”或者“人家爷爷那么大年纪都能给孩子讲核聚变”。这就偏离我要讲的主题了。我要讲的重点是“如何让孩子/老人不沉迷电子产品”——那就是,多陪他们玩,多陪他们聊天。注意,是像朋友那样聊天,而不是说教。想说教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闭上你的嘴!
对孩子如此,对老人也是如此,说教是很难起作用的,亲情和陪伴才是最能起作用的。
等到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之后,我们所规定的“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约束才能起作用。我的做法如下:
1、
约定——共同制定家庭使用规则,比如使用时间、内容限制等。没有节制和监督肯定是不行的,我和我家孩子虽然也都刷短视频,但约定时间到了,我们就会停止。对于孩子在视频上接触的内容,我们也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和监管。
2、
利用——鼓励家庭成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比如在网络上学习科普内容等。
3、
连接——利用互联网进行家庭活动,加深家庭纽带。比如我们会在大年三十设定一个“放纵日”,备上零食可乐,和孩子一起玩到深夜(包括打游戏和刷短视频),作为一个家庭“仪式感”。
4、
保护——对如青少年、老人的使用要有保护,比如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要给他们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和“长辈模式”。
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这样的时代,想要把人和电子产品完全隔绝是不太现实的——也许有人能做到,但是我做不到——所以与其“对抗”,不如合理使用。
来源:Dr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