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穿单薄的贴身衣物,进入零下一百多摄氏度的“冰柜”中待满3分钟,这并非“极限挑战”,而是多名博主在健身房使用“液氮冷冻舱”“超低温冷冻疗法”的体验视频。近年来,一种名为“全身冷疗”的新型疗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仅穿单薄的贴身衣物,进入零下一百多摄氏度的“冰柜”中待满3分钟,这并非“极限挑战”,而是多名博主在健身房使用“液氮冷冻舱”“超低温冷冻疗法”的体验视频。近年来,一种名为“全身冷疗”的新型疗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9月27日,中国国家队队医、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运动康复科主任孙业青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种将人体短时间暴露于利用液氮制造的-140℃至-110℃超低温环境中的全身冷刺激,叫“全身冷疗”,主要用于运动后疲劳恢复、改善睡眠和缓解疼痛等目的。那么,这种极低温冷疗是否有科学依据?适用于什么人群和情况?
社交媒体上关于“液氮冷冻舱”“超低温冷冻疗法”的体验分享。
作用机制复杂,目前未作为医疗项目使用管理
“研究显示,极低温冷疗具有多种功效,包括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减少炎症反应,以及改善关节炎、焦虑、多发硬化等疾病的症状。”孙业说,这种恢复方式并非简单的“冷冻”,而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促进内源性恢复物质的分泌,从而加速身体恢复过程。
极低温冷疗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当人体短时间暴露在超低温环境中,体表血管会产生适应性收缩,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从而减轻运动后组织的炎症反应。有研究表明,极低温冷疗可能通过降低神经传导效率,例如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缓解运动后疼痛的作用。极低温冷疗也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以达到镇痛和缓解身心不适的效果。
“不过,目前极低温冷疗并没有作为医疗项目进行使用和管理。”9月27日,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副主任林建华告诉记者,极低温冷疗主要作为一种用于缓解运动后疲劳症状的方法,在运动机构或健身机构用于专业运动员、有科学健身需求的运动爱好者和部分慢性疼痛患者。
作为运动恢复的辅助手段,应该科学理性看待
经记者查询发现,多家提供“超低温冷冻疗法”服务的商家,都打出了“运动康复、美容美体、助眠与减压”等宣传语,部分店家提醒经期,感冒,严重心脏病、高血压人群不可使用,但未细化禁忌证。这种辅助手段适合于所有人群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林建华介绍,极低温冷疗属于物理治疗的范畴,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人体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使用极低温冷疗需要遵守科学安全的原则,进行专业评估,严格掌握禁忌证。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疾病人群不宜尝试;寒冷性荨麻疹、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也属禁忌人群。
孙业青也表示,进行极低温冷疗必须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操作人员指导进行,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治疗还需严格控制时间,单次通常不宜超过2~3分钟,不可盲目延长暴露时间。此外,进行极低温冷疗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对头面部、手足等末梢部位进行保暖防护,防止冻伤发生。
“极低温冷疗作为运动恢复的一种辅助手段,应该科学理性看待。”孙业青表示,它既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替代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普通健身爱好者而言,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才是促进身体恢复的根本之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