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记者从贺兰县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西北地区特色水产养殖大县,贺兰县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6.35万吨,产值突破9.4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3%,以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贡献了11.3%的水产品,成为黄河流域
9月27日,记者从贺兰县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西北地区特色水产养殖大县,贺兰县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6.35万吨,产值突破9.4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3%,以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贡献了11.3%的水产品,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本。
贺兰县位于北纬38°贺兰山东麓全球葡萄酒“黄金产区”,2024年葡萄酒产量突破600万瓶,亦浓、沃尔丰等酒庄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共获45枚金奖,产业知名度与产品品质持续攀升,彰显出“黄金产区”的强劲实力。
市民购买贺兰大闸蟹。
近年来,贺兰县以“向盐碱地要效益”为核心,通过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构建起多元高效的适水产业体系。在特色品种培育上,该县建成西北最大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推动虹鳟、鲟鱼等高端冷水鱼规模化养殖,攻克饲料鳜鱼养殖关键技术,并依托闽宁协作,与集美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成功实现“国鱼”大黄鱼盐碱水养殖,青蟹、石斑鱼等“海鱼陆养”品种也逐步走向规模化;在生态模式创新上,贺兰县激活综合效益,推广“稻渔空间”立体种养模式,蟹田米溢价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模式,同时创新“1+X”盐碱地改造技术,集成智能化低碳养殖系统,亩均节水25%以上,让低洼盐碱地亩均收入提升至3000元,兼顾粮食安全与多元收益。
在节水保护领域,贺兰县近年来以“用水权改革”为核心抓手,从技术、机制两方面双管齐下落实“四水四定”。技术上,推广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池塘尾水处理等技术,构建“鱼池-环沟-稻田”闭合循环系统,实现养鱼富营养水种稻、稻田净化水养鱼的生态循环,单方水效益较常规种植提高90%以上。机制上,打造水权交易二级市场平台,通过“合同节水+市场化交易”模式激活水资源,农业领域年节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左右,既让企业和农户获得节水红利,又保障了渔业发展的用水刚性需求。
发布会上,贺兰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产业发展方向。在适水产业领域,“十五五”期间贺兰县将重点发展冷水鱼全产业链,目前已与香港汇鑫、中联智科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投资超30亿元建设大西洋鲑、虹鳟养殖基地。该项目将依托贺兰的绿电资源和循环水技术优势,打造集育苗、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预计年产值可超24亿元,力争在高端三文鱼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
现场设置的趣味游戏,引得市民笑声不断。
在“渔业+旅游”方面,贺兰县未来将推动产业从“单一赛事引流”向“全链条融合”升级。丰富场景供给,以稻渔空间等园区为核心,整合“虾蟹欢腾”捕捞节、冰雪节等特色活动,打造“赛事观赏+渔事体验+科普研学”的复合型消费场景。
在葡萄酒产业发展方面,贺兰县将统筹制定《贺兰县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1.81万亩贺兰山东麓草原荒漠化治理结合产业发展试点工作;积极对接发展低空经济,引进架机体验观光、低空打卡拍摄等新业态新服务,探索空地一体化葡萄酒+文旅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建立产销联盟,鼓励酒企“走出去”,组织酒庄参加北京及上海国际葡萄酒与烈酒贸易展览会、“宁夏品质中国行”、葡萄酒春糖秋糖等专业展销会;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让金山产区“扬名”,让金山产区葡萄酒“出名”。(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