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4月,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带队考察欣旺达深圳总部,参观智能硬件事业部自动化生产线,听取欣旺达创始人王明旺关于公司经营状况、产业升级战略规划的汇报。当得知欣旺达一年做3亿块3C电池,却没有一块发生安全事故时,他问道:欣旺达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作者 | 金 蕾
编辑 | 葛帮宁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追溯欣旺达动力(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那句耳熟能详的品牌slogan——“用心做好每一块电池”的起源,有一件让6万欣旺达人津津乐道的往事——
2016年4月,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带队考察欣旺达深圳总部,参观智能硬件事业部自动化生产线,听取欣旺达创始人王明旺关于公司经营状况、产业升级战略规划的汇报。当得知欣旺达一年做3亿块3C电池,却没有一块发生安全事故时,他问道:欣旺达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王明旺思索片刻后回答:“能够将上亿颗电池做到一个都没有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这句话的核心信息有二:一是用心做,二是做好每一块电池。王明旺把这句话放在欣旺达义乌基地的办公室里。28年来,这几乎就是欣旺达造好电池的商业逻辑和经营哲学。
他最近一次提及这句话,是在2025年9月18日。
▲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左三)参观东昱欣晟工厂及动力电池,欣旺达集团创始人王明旺(左一)和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红辉(左二)陪同
当天,东昱欣晟(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同时迎来第2000万只电芯下线和超充电池项目开工,王明旺在活动仪式上致辞强调:“欣旺达动⼒始终坚持⽤⼼做好每⼀块电池……未来,我们将继续加⼤研发投⼊,深化与东风汽车在技术、产品、供应链等领域的深度协同,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发展。”
资料显示,东昱欣晟成立于2022年,由欣旺达动力、东风汽车、东风鸿泰三方,按照51%、35%、14%股比组建而成。
这家合资公司创造的速度令业界惊讶。从2022年11月30日动工建设,到2023年10月10日首批电芯交付,用时仅313天,创行业最快纪录。从2024年9月5日第600万支电芯下线,到现在第2000万支电芯下线,装车20万辆,用时只有379天——东昱欣晟几乎一年实现一个大跨越。
东昱欣晟迅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股东和当地政府对项目重视。
这一点,只需看看出席9月18日活动的嘉宾的规模与构成便很能明了。当天,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副总经理、党委常委黄勇;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红辉,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杨卫华;欣旺达创始人王明旺,副总裁叶智林等共同为项目按下启动键。
其二,股东各方优势使然。
一方面基于欣旺达的持续投入,近5年累计研发投入近13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近万人。
另一方面基于东风汽车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势头。
东风汽车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在乘用车方面,奕派科技整合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三大品牌,岚图汽车拟通过介绍方式上市等。
东风捏紧拳头作战,集中兵力打仗,传递到东昱欣晟的结果是,来自东风汽车系及其他整车企业的订单需求不断攀升。
某种程度上,这是东昱欣晟宜昌基地超充电池项目开工的背景。
纵观动力电池行业,眼下厮杀正酣。
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大电池企业中,中国占据6个,其中,宁德时代依旧一骑绝尘,市占率达38%;比亚迪紧随其后,市场率为17.8%。
追赶者欣旺达动力要想迎头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欣旺达是谁
1997年,王明旺与其弟王威共同创立欣旺达,初期从事电池模组代工业务。2000年,得知深圳康佳集团拟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方面主动上门争取合作,另一方面为达到对方要求,不舍昼夜攻关,最终赢得康佳订单,向高端市场迈出关键一步。
之后的故事众所周知。欣旺达坚持“用心做好每一块电池”,坚持高品质定位,以集成化创新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续航性能,先是成功进入飞利浦供应链,随后又与日本电气、海尔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它再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时刻,是进入苹果产业链,初期为iPhone提供电池,后来扩展至iPad、Mac、Apple Watch、AirPods等产品线。
在手机电池领域,欣旺达做到了全球第一。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4年,欣旺达手机电池出货量达到4.6亿个,全球市占率34.3%。这两个数字换一种说法是,全球每3部手机中,就有1部搭载了欣旺达电池。
▲欣旺达集团创始人王明旺
面对席卷而来的新能源汽车浪潮,欣旺达自然不肯错失动力电池良机。但从消费类电池到车用动力电池,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制造,难度都是指数级升高。
不过,欣旺达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2014年,通过收购东莞锂威,欣旺达吹响向动力电池领域进军的冲锋号。
2018年,欣旺达与雷诺-日产联盟联合研发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池,这是其进军动力电池行业的第一笔跨国公司订单。
一炮打响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多家国内头部车企的订单接踵而至。赢得众多车企信任和青睐的背后,是欣旺达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不懈追求。
在超充电池技术方面,欣旺达走在行业前列。它从锂电HEV高倍率电池起家,目前HEV占据国内第一、全球前二。在HEV技术同源的纯电动、增混超充电池上,欣旺达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早在2022年9月,欣旺达就已量产行业首款4C超充电池。2025年5月,它发布12C闪充电池4.0产品,代表其积极响应用户需求、客户诉求,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落地的行动。
此次开工建设的东昱欣晟超充电池项目,采用HEV技术积累的离子迁移控制技术,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欣旺达动力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
欣旺达动力电池的解决方案是,左手混动、右手纯电动,采取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模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专家、欣旺达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透露,在研发投入上,欣旺达可谓不惜血本。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达到19.2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4.23亿元增长35.23%,研发占营收比例约7.13%,远超同行水平。
欣旺达在行业率先开展超充动力电池技术和产品开发,有深厚的超充技术积累。对于用户关心的超充电池寿命,欣旺达有一套系统完整技术保障体系,包括材料、电芯和pack层面的针对性改进、精准的应用边界确定和全生命周期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管理等。
通过上述三重防护机制的协同作用,能将快充对超充电池寿命的影响,控制在设计范围,完全满足质保寿命要求。
对于行业普遍关注的固态电池研发进展,徐中领表示:“在技术路线选择优先级上,我们更倾向于聚合物固态优先。”
他解释道,与硫化物路线相比,聚合物虽然在离子电导率方面存在短板,但其工艺与现有产线兼容性更高,可达80%,且只需攻克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这一单项技术难点,规模化量产工艺和设备方面不存在明显阻碍。“目前我们实验室已实现400Wh/kg的能量密度,计划2025年底建成中试线。”
在生产制造领域,欣旺达也始终坚持创新理念,东昱欣晟就是典型案例。这家合资公司总经理田东成认为,其运营创新理念有三:
▲东昱欣晟总经理田东成
其一,效率优先。东昱欣晟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设备综合效率)达到83%,单线规划效率甚至超过24 PPM(Parts Per Minute,每分钟生产零件数,衡量生产节拍的重要指标),做到业内最高水平28 PPM。
其二,高质量定位。东昱欣晟采用先进算法,聚焦单位面积产出效率。通过AI质量管理系统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全流程实时互联与质量监控,生产效率与产品良品率大幅提升。过去一年,东昱欣晟产能大幅攀升,正是关键技术融合、厚积薄发的结果。
其三,员工关怀。打造员工社区,关注员工生活需求。欣旺达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0岁,是一个年轻活泼的团队。
颇有意思的是,欣旺达对基地园区建设有标准要求,包括两公里内有学校;园区内有活动室,提供员工子女放学后使用。
发展至今,欣旺达已不是原来外界印象中那个偏理工科的团队,而是一个囊括产品设计、制造工程、市场营销、品牌公关等多元化于一体的团队。不同思维的碰撞,加上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欣旺达的创造力更强。
造电池,更要建生态
根据欣旺达财报数,2025年上半年,其总营收为269.85亿元,同比增长12.82%;归母净利润8.56亿元,同比增长3.88%。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16.08GWh,同比增长93.04%。储能系统出货量8.91GWh,同比增长133.25%。
在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储能市场都极度内卷的当下,欣旺达能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实属不易。
对欣旺达而言,做生意绝对不是造电池、卖电池这么简单。从进入动力电池行业那一刻起,它就希望做一个开放融合的电池产业链生态。
除给汽车企业供货外,欣旺达还先后与多家整车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构建“汽车企业+电池企业”高效协作模式,实现从单纯供应产品向联合定义产品的转变。此过程中,欣旺达亦实现从单纯供应商到合作方的身份转变。
东风日产N7就是欣旺达与东风汽车合作成功的一个典范。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东风日产N7销量超过1万辆,且连续3个月位居国内合资纯电动汽车销量榜首。
欣旺达动力副总裁王华文告诉帮宁工作室,东风日产N7成功,在动力电池方面,源于欣旺达与东风集团产品归一化设计、平台化开发和标准化应用,结合东风日产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再根据东风日产自身情况和用户需求,取得一个电池关键参数定义的最大公约数。
▲欣旺达动力副总裁王华文
王华文自2009年加入欣旺达,负责汽车动力板块国内市场,他的另一个抬头是广东省高安全电池系统及智能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东风日产N7)电池产线产能全面拉满。这个案例让我们更加坚定,要在前端基于用户需求,洞察到真实痛点和价值点,一起定义和规划产品。”他总结道。
对于当前风头正健的出海,欣旺达也早有布局。汽车企业出海,最关键的是壁垒和法规问题,首先必须做好合规管理。这其中,“电池护照”构建就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欣旺达是首批取得电池护照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首批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合作单位。
欣旺达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部门专门负责电池护照和可持续发展。通俗而言,这个部门就是为主机厂提供ESG领域的售后服务,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
截至目前,理想汽车等新势力车企已经联通和协同欣旺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这意味着,具备电池护照能力、规范和标准的欣旺达,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要求,为主机厂做好服务。
此中关键要义在于,欣旺达在提供整车产品电池服务的基础上,还将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继续延伸,其中就包括电池护照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和海外售后服务等。
从联合定义产品,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售后服务,欣旺达已经搭建起一个为主机厂提供电池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生态链。这也标志着,欣旺达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生态中,争取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生态位。
很多时候,企业之间比拼的,并非谁跑得快谁就是市场主角,或者谁规模大谁就是市场王者。一时的成功和荣光,不代表荣耀永远。
站在生态位角度,尽管离行业龙头还有距离,但欣旺达凭借“用心做好每一块电池”的初心,扎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无疑它将迎来更大成长空间。
来源:帮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