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稻浪飘香。9月27日,古蔺县皇华镇“蔺州粮仓”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丰收节——不设华丽舞台,不安排领导致辞,整片稻田就是天然的舞台,广大农民是活动的“主角”。
金秋送爽,稻浪飘香。9月27日,古蔺县皇华镇“蔺州粮仓”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丰收节——不设华丽舞台,不安排领导致辞,整片稻田就是天然的舞台,广大农民是活动的“主角”。
活动以“禾美皇华,共庆丰收”为主题,巧妙融合传统农俗与现代节庆、文化展示与产业推广,真正让丰收节回归乡土本色,让农民成为节庆的真正主人。
稻田为台,农趣为景:一场原汁原味的丰收盛宴
开镰仪式上,镇村干部与群众共同站在由稻谷收割而成的巨大“丰”字图案中,以朴实而富创意的方式开启庆祝活动。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在金色稻浪中对唱丰收山歌,民族服饰与稻田相映成趣,机械轰鸣与苗族歌声交织共鸣,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皇华镇石鹅村鼓队则以铿锵鼓点为丰收喝彩,为劳动点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展现出新时代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收稻比赛现场气氛热烈,40组家庭分为5支队伍,在30分钟内于指定区域完成割稻、捆稻、打稻三个环节,结束后以口袋中稻谷重量评定奖项并予以奖励,家庭成员在协作中拉近了距离,孩子们也亲身体验到农事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镇机关干部、教师、医生和各村群众自由组队,在30分钟内完成割、捆、打稻三个环节,依据收获稻谷重量评定名次并给予奖励,大家在协作中增进了情感,也体会到农事艰辛与粮食珍贵。
“浑水抓鸭”“浑水摸鱼”环节更是欢声不断。来自15个村(社区)的代表队在收割后的稻田里你追我赶,泥水飞溅中尽显农耕乐趣。活动注重群众参与,让大家在欢笑声中洗去一年劳作的疲惫,共享丰收喜悦。
现场还设置了打糍粑、品尝新米等互动体验区。热气腾腾的糯米在石槽中经过反复捶打,米香四溢,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大家轮番上阵体验传统农趣,并第一时间品尝用新米煮成的米饭,在舌尖上感受丰收的甜蜜,进一步拉近了人与土地、与传统农耕文化的距离。
实干为要,创新引领:连续丰收背后的奋斗足迹
面对近年频发的旱涝灾害,“蔺州粮仓”何以实现连年丰收?皇华镇以行动作答:“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2024年,皇华镇创新推行“政府搭台、国资运营、村集体入股”模式,整合14个村资金117万元,打造7044亩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优质耕地集中种粮。2025年,又引进专业家庭农场,配套全程机械化服务,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运营市场化,构建起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现粮食增产5%、成本降低25%,亩均效益提升300元。
配套建成的粮油烘干加工中心,集烘干、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日烘干稻谷达7万斤、加工大米8000斤,仓储能力100万斤,彻底解决了“晒粮难、储粮难”问题。县人大代表、利河村文书雷光杰一边操作收割机一边感慨:“我亲眼见证‘蔺州粮仓’从无到有,是镇党委、政府带领大家攻坚克难,才换来这沉甸甸的丰收。”
多元带动,联农带农:“百亩经济”激活乡村全面振兴
以丰收节为平台,皇华镇大力推广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有效激发消费潜力。积极探索“一村一网红”助农模式,聘请本土网红担任农产品推介员,汇聚多方力量宣传家乡特产。2025年,在乡贤、网红等助力下,“古蔺·禾天香”生态香米销售70万斤,菜油、雷竹笋等农产品也畅销全国。
除水稻、桑叶、茶叶、烟叶等“千亩级”产业外,皇华镇还积极发展雷竹笋、辣椒、黄桃、葡萄、草莓等“百亩经济”。这些项目规模适度、风险可控、带动性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四川省致富带头人、熊坚坚家庭农场负责人熊坚介绍:“我们种植的黄桃、葡萄均为百亩规模,通过精细管理保障品质。今年借助直播和订单销售,近百亩黄桃很快售完,销售收入突破50万元。”
品牌提质,产业增效:“丰”字招牌愈发闪亮
丰收节不仅是农业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本土品牌提升价值的重要契机。通过产品升级与活动创新双轮驱动,“丰”字品牌越擦越亮,“农”字特色更加鲜明。从田间收割而成的“丰”字图案,到口碑渐响的“古蔺·禾天香”生态香米,丰收的内涵不断延伸,品牌的价值持续升华。推出2.0版本,米质更香糯、口感更佳,让更多人不仅吃上皇华粮,更爱上皇华味。生态菜籽油新品的上市,则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种类,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今年,主办方古蔺县农业农村局与皇华镇人民政府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突破传统形式,首次打造“无舞台”丰收节,将农事体验、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突出乡土气息和农趣农味,使节庆内容更纯粹、感染力更强、传播效果更好。
这场没有舞台的丰收节,洋溢着最淳朴的欢笑;没有繁琐流程,却充满最真实的喜悦。它属于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民,也属于所有关心农业、热爱乡村的人们。
丰收,不仅是五谷丰登、仓廪充实,更是文化的延续、产业的振兴和民心的凝聚。皇华镇用一场“农味”浓郁的活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机,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更多的丰收故事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续写。(吴春红)
来源:中国长江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