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陕西首例个人组织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民事公益诉讼案宣判。被告苏某曾组织人员多次进入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活动中伴随踩踏高山草甸、惊扰野生动物、乱扔垃圾、生火做饭等行为,破坏秦岭生态环境。法院判令苏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转自:中国环境报
9月16日,陕西首例个人组织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民事公益诉讼案宣判。被告苏某曾组织人员多次进入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活动中伴随踩踏高山草甸、惊扰野生动物、乱扔垃圾、生火做饭等行为,破坏秦岭生态环境。法院判令苏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承担1万元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并在省级媒体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这一案件再次引起公众对秦岭违规穿越探险问题的关注。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与生态安全屏障,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地质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以违规穿越秦岭核心区、未开放区域为代表的户外探险“穿越游”热度持续攀升,对秦岭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当前,秦岭违规穿越探险活动呈现出规模扩大化、路线隐秘化、行为冒险化的特征,生态隐患与安全风险叠加出现。
一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违规穿越者脱离指定步道,闯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这些区域是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关键地带。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板结、植被踩踏、水源污染、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野生动物受到惊扰。大量遗留的塑料包装、食品残渣等垃圾对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脆弱的高山草甸、石海等地质景观也因人为踩踏而加速退化。
二是安全事故频发,救援压力巨大。秦岭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尤其是鳌太线(鳌山—太白山)等经典穿越路线,以“一日四季”和浓雾、狂风、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多发著称。违规穿越者往往缺乏专业训练、必要的装备和准确的气象与地理知识,极易遭遇失温、迷路、坠崖、高反等险情,人员伤亡案例并不鲜见。而每一次救援都需调动大量消防、公安、专业救援队及当地向导力量,不仅耗费社会公共资源,而且救援人员也面临安全风险。
三是管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已在部分入口设立检查站、张贴告示并进行巡查,但违规者采取绕道、夜行、组队闯关等方式突破管理防线。网络平台上大量存在的违规穿越攻略、轨迹图、炫耀帖等,引发模仿行为,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
秦岭违规穿越游屡禁不止,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驴友”追求刺激,但风险意识匮乏。部分户外爱好者追求“征服自然”的成就感,热衷于探索未开发的“野”路以彰显与众不同,存在侥幸心理且过度自信。他们对秦岭自然环境的极端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又普遍缺乏敬畏之心,将管理部门发布的安全保护禁令视为对其“自由”的限制。
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一些未经资质认证的户外俱乐部、旅行社或团体,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组织秦岭违规穿越活动,从中牟利。这些组织者往往夸大路线魅力却淡化潜在风险,且不审查参与者资质,无法提供后勤保障与应急预案,埋下安全隐患。
管理机制的短板也使得法规约束力不足。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进入保护区有明确规定,但针对个人违规行为的处罚多以批评教育、小额罚款为主,震慑力不足,且取证难、执行难问题突出。秦岭范围广阔,涉及多个市县与多个管理部门,存在管辖交叉、信息壁垒和协同机制不畅的问题,难以形成全域一体、反应迅速的监管合力。
此外,社会舆论引导也存在偏差。部分媒体和自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过于强调探险的“传奇”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对背后的违规事实、生态破坏代价和巨大救援成本却报道不足,未能起到应有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秦岭违规“穿越探险”问题须引起各方重视。笔者认为,应以疏堵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治理。
强化法治保障,加大惩戒力度。建议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禁游区,加大对违规进入的个人及组织者的惩戒力度。对违规穿越者,除罚款外,将其纳入生态敏感型景区准入黑名单,并将其违法信息推送至征信系统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对非法组织者,依法从严追究责任。对因违规穿越活动引发的救援费用建立“有偿救援”制度,让违规者承担起相应的经济责任。
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管控效能。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红外相机、关键卡口高清监控等技术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对管控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对异常活动自动识别报警。在违规穿越高发区域和时段,增加巡护人员和频次。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督促网络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下架涉及秦岭违规穿越的攻略、轨迹、组团信息等,避免误导公众。
增加合法、安全的优质生态旅游线路替代性产品供给,满足公众亲近自然、体验荒野的需求。在秦岭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由专业机构科学规划设计若干条生态友好、风险可控的徒步体验线路,配套完善的导览标识、救援点和解说系统,引导游客在合法区域以遵守规则为前提体验秦岭的魅力。
深化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共识。通过权威媒体、景区入口、社交媒体等渠道,持续宣传秦岭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违规穿越的巨大风险,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增强公众的敬畏心。与正规户外协会、俱乐部合作,广泛传播“无痕山林”理念和户外安全知识,推动形成文明、安全、绿色的户外运动文化。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强调其违规属性和负面后果,引导公众理性开展户外活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