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桥,三千公里铭刻岳桑情——西藏桑日摄影创作笔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0:12 1

摘要:2025年8月,我和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行9人,在岳阳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冈团长的率领下,飞越3000多公里,奔赴西藏山南市桑日县,开展为期一周的“藏汉手牵手,岳桑一家亲”影像创作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深度沉浸式艺术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光影为桥,三千公里铭刻岳桑情

—— 西藏桑日摄影创作笔记

□李 敏

2025年8月,我和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行9人,在岳阳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冈团长的率领下,飞越3000多公里,奔赴西藏山南市桑日县,开展为期一周的“藏汉手牵手,岳桑一家亲”影像创作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深度沉浸式艺术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万里奔赴,一路艰辛见真情

飞机原定下午三点起飞,却因天气原因延误了两个小时。这似乎预示着我们这次创作之旅注定不会平凡。航程过半时,窗外已是夜幕低垂。晚上十一点,飞机抵达拉萨上空,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暴风雷雨。我从舷窗望出去,雷电在云层间穿梭,下方的拉萨城灯火辉煌,却可望而不可即。

“各位旅客,由于天气原因,飞机暂时无法降落,我们将在上空盘旋等待。”机长的广播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飞机在拉萨上空盘旋了20多圈,每一次转弯,我的心就沉一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后,飞机最终被迫转飞成都。坐在万米高空,我望着窗外电闪雷鸣的夜空,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时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半。航空公司将我们安置在机场附近的百港国际酒店,但仅休息了一个小时,就又通知大家带着行李去机场过安检,准备乘坐凌晨六点的飞机继续旅程,如此辗转通宵,当上午八点我们终于抵达西藏贡嘎机场时,每个人都显得疲惫不堪。

然而,当我们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岳阳市援藏工作组副组长、桑日县委常委、副县长阳郑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早已守候多时,他们为每位摄影家献上雪白的哈达,送上温暖的笑容。“欢迎摄影家们来到西藏,来到桑日!我们昨天晚上就来机场等你们了。”阳郑握着我的手说。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家的温暖”。

精心筹备,用镜头诉说三十年情谊

前往桑日县的路上,雅鲁藏布江在车窗外奔腾不息。90分钟的车程里,平江籍援藏干部、县文旅局副局长余潇宇如数家珍般为我们介绍着桑日县的风土人情。听着他略带乡音的话语,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岳阳,却又明明置身于雪域高原。

抵达桑日县委大楼后,岳阳市援藏工作组组长、桑日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彭典亲自主持召开了“镜观两地·共话未来”座谈交流会。看着会场里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我深受感动。30多年来,岳阳市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青春和智慧。我在发言中动情地说:“感谢桑日县各位领导为我们搭建这次宝贵的创作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深入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我们深知,镜头不仅是艺术的工具,更是时代的见证。”

此次行程的安排可谓细致周到。前期阳郑副县长和余潇宇副局长多次与我们对接,从拍摄点到行程规划,无一不体现用心与专业。我们一行9人中,多数是首次进藏,大家都对此次桑日之行充满期待。我们计划聚焦桑日的生态之美,记录雪山、草原与湖泊的壮丽;深入挖掘绚丽的民族文化,定格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的精彩瞬间;重点呈现岳阳对口支援30多年来在基础设施、产业成长、教育医疗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丰硕成果;更希望捕捉两地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影像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故事。

克服万难,高原之上显担当

第二天,我们与李冈团长汇合,参观桑日县援藏工作30年成就展后,立即分成三组深入桑日县各乡村,展开“雪域寻踪·援藏印记”实地创作。

我带领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康乐、主席团委员余长君等第一小组成员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作:点上聚焦岳阳援藏重点项目,如援建学校、医院、产业基地等,记录“湘味”援藏成果在桑日的落地生根;线上串联“援藏干部工作轨迹”和“桑日乡村振兴示范带”,捕捉藏区群众生活变迁的细节;面上铺展拍摄桑日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展现“高原江南”的独特魅力。

高原环境给创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海拔4888米的思金拉措湖边,多位摄影家出现剧烈头痛和呼吸困难;在达古峡谷徒步创作途中,团队不得不频繁休息吸氧;为了捕捉沃德贡杰雪山的日出美景,第三小组,包括协会副主席鲁力、名誉副主席王绮平和谢湘波在内的3位摄影家凌晨四点就冒着严寒和大雨出发。有多半摄影家身体不适,出现头昏脑涨、呼吸困难、彻夜难眠等不同高原症状,但所有人都坚持完成拍摄任务。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第二小组,原本以为此次来藏最有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的协会副主席赵智慧、委员李亚妮,却表现得最为轻松,但是63岁的副主席冯建国,虽然高原反应严重,胸口持续闷痛,却仍然坚持每天和大家早起晚归,从不掉队。他说:“我来过西藏五六次,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这次算是最严重的,但这样细致安排、深入创作的机会太难得,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硕果累累,光影之间见真情

第三天的活动格外有意义。我们参观了四个村的整体搬迁项目——扎嘎新村,并在援建项目帕竹葡萄小镇(基地)举行“摄影为桥·文旅相融”基地授牌仪式。李冈团长与桑日县委书记孙守英等岳桑两地领导代表共同为“岳阳——桑日文艺交流基地”、中国摄影家新媒体、岳阳市摄影家协会“旅游摄影目的地”揭牌。这意味着两地将一起推动开发“摄影+旅游”线路,把创作点位转化为文旅打卡地,推动影像成果向文旅价值转化。仪式上,我代表协会向桑日县捐赠了200册书籍。

随后的几天,我们深入桑日县各处进行创作:从丹萨梯寺、鲁定林卡、帕竹酒庄的文化探秘,到思金拉措、达沽峡谷、沃卡温泉、贡德林草原与沃德贡杰雪山的自然秘境;从非遗特色、民俗活动到丰收收割、全家福拍摄,实现了对桑日县全面立体的人文记录。

在前往海拔4780米的最高村落——达杰村进行拍摄时,路途艰险,遇高寒阴雨,辗转3辆皮卡接力,才将创作小组最终送达位于山顶的牧场。牧场上帐篷零星散布,天地苍茫。我们记录下了藏族同胞珠多与贡贡一家的生活片段,用影像存留雪域一角的真实与温暖,他们以热腾腾的牦牛肉汤泡饭相待,暖身亦暖心。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扎嘎新村遇到的一位老阿妈。她坐在崭新的藏式民居前晒太阳,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当我举起相机时,她热情地邀我喝酥油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岳阳,好!”简单的三个字,却让我热泪盈眶。这些珍贵的瞬间,都被我们的镜头一一记录下来。

影像为媒,共创美好未来

7天的创作活动转眼就结束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拍摄了数万张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可能是援藏医生为藏族同胞诊断时的专注神情,可能是岳阳工程师手把手指导当地工人操作设备的耐心瞬间,也可能是藏族小朋友在由岳阳援建的教室里琅琅读书的动人画面。

此次活动由岳阳市委宣传部、桑日县委、岳阳市文联和岳阳援藏工作组共同举办,并作为桑日县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系列重要活动之一。活动成果将于一个月后在岳阳、桑日两地同步举办“光影成诗·同心筑梦”线下展览,通过对比影像展现“旧貌换新颜”的变迁,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展示桑日县的现代化进程,以藏汉群众共庆节日、互助协作的温情场景凸显“一家亲”和民族同心主题。

临别前夜,我站在援建葡萄基地帕竹酒庄院前仰望星空。西藏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触手可及。我想起一位援藏干部说的话:“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项目和技术,更是一份真心;带走的不仅是经历,更是一生的牵挂。”

是的,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被洗礼。这次创作之旅,让我们用镜头记录了岁月,更用心铭记了真情。光影有时,情谊无价。岳桑两地的精彩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在雪域高原上,在洞庭湖畔,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心中。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