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央视《海峡两岸》的演播室里,李红以沉稳大气的主持风格和敏锐的新闻视角,成为两岸观众熟悉的面孔。然而,镜头前的从容背后,是她多年基层记者生涯的沉淀与锤炼。那些年,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她曾用脚步丈量新闻的深度,用心灵感受人间的温度。这段经历,如同深埋的根系,滋养
2025年,是李红主持《海峡两岸》第23年。
在央视《海峡两岸》的演播室里,李红以沉稳大气的主持风格和敏锐的新闻视角,成为两岸观众熟悉的面孔。然而,镜头前的从容背后,是她多年基层记者生涯的沉淀与锤炼。那些年,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她曾用脚步丈量新闻的深度,用心灵感受人间的温度。这段经历,如同深埋的根系,滋养着她日后在更大舞台上的绽放。
李红的职业生涯始于吉林市电视台。那时,她主持一档民生新闻节目《新闻有约》,而节目的制片人老崔,成为她记者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引路人。
老崔其人,外表质朴得近乎“土气”。灰蓝色西服、简单修剪的头发、时常带着疲惫却微笑的面容,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基层干部而非电视人。一次,老崔骑摩托车在车站等人,竟被路人误认为是摩的司机。这件趣事后来成了台里的笑谈,但老崔的敬业精神却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作为制片人,老崔永远“闲不住”。记者短缺时他扛起摄像机,司机病休时他握起方向盘,剪辑忙不过来时他又坐在编辑机前。这种全方位的投入,让年轻的李红深刻理解了新闻工作的本质——它不仅是光鲜的播出,更是琐碎而坚实的基层耕耘。
最令李红难忘的,是那个冬天的滑雪比赛报道。老崔临时客串摄像,与她在赛道旁做现场连线。正当她说完开场白时,意外发生——一名运动员失控冲出场外,将老崔连人带机器撞出数米。众人慌忙扶起他时,老崔迷惑地问:“咋回事儿?”医生的诊断是轻微脑震荡导致的片段性失忆。事后老崔却乐观地说:“多亏这一撞,要不帮人干活总记不住。”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让李红看到了新闻人面对危险时的从容。
但老崔的“较真”更让李红受益终身。一次冬泳比赛采访,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李红和摄像坚守一个多小时后,手脚几乎冻僵。当运动员上岸时,她匆忙完成采访便返回台里。本以为会得到表扬,却在总结会上迎来了老崔的严厉批评:“我不管你是记者还是主持人,不能只想着完成任务。数九寒天,我们穿着棉衣都冻得受不了,让只穿泳衣的运动员站三分钟采访,太没人情味!”
这番话如冰水浇头,让李红瞬间清醒。老崔教会她的,不仅是专业技巧,更是新闻工作者的温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永远不能失去对人的关怀。这种职业道德的启蒙,成为她日后工作中不变的准绳。
在吉林的岁月里,李红的足迹遍及东北的乡村山野。一次深入大山的采访,让她邂逅了一弯清泉和一个名叫许杰的孩子,这段经历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牵挂。
那是一个春夏之交的午后,李红在一群山里孩子的陪伴下,来到山涧旁。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清澈灵动,如同“阳光下纤尘不染的水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捧起泉水大口喝着:“阿姨,俺们这儿的水可甜了!”他露出小虎牙的笑容天真烂漫。
男孩叫许杰,二年级学生。当他问出“城里的自来水都跟糖水一样甜吧”时,李红的心被深深触动。山外世界对这孩子而言,是如此遥远而神秘。冲动之下,她许下承诺:“阿姨带你到城里看一看。”许杰眼中瞬间绽放的光彩,至今仍清晰印在李红记忆中。
然而节目组的行程突变,让这个承诺成了空谈。离开时,许杰塞给她一个芦苇编的小人,纸条上歪歪扭扭写着“许杰”二字。那一刻孩子眼中的失落,成为李红心中隐隐的痛。
岁月如梭,忙碌的工作让记忆渐渐模糊。直到一个雨天,一封来自大山的信将她拉回那段往事。信是许杰父母写来的,孩子因急性阑尾炎救治不及,已不在人世。随信附着一幅蜡笔画:高楼、大街,还有一个女孩牵着小男孩的手——那是许杰心中的城市,和李红带他看世界的梦。
这封湿软的信件,让李红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媒体人的责任与局限。我们记录故事,却常常无力改变故事的结局;我们传递温暖,却难免留下遗憾的缺口。多年后,每当她在《海峡两岸》讲述两岸同胞的故事时,总会想起那个山里的孩子。正是这些未能圆满的相遇,让她更懂得珍惜每一次真诚的交流,更慎重地对待每一个承诺。
东北长大的李红,童年时对海的认知仅限于课本上的描述。火车汽笛声划过天空时,她总会想象海浪的咆哮。电视上看到的海,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那是一个“遥远而色彩斑斓的梦”。
第一次见到真实的海,是在东北某海滨城市出差时。雨后的海面雾气朦胧,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与想象中的蔚蓝浪漫相去甚远。同事们兴奋拾贝时,她却若有所失——这真的是她魂牵梦萦的大海吗?
第二次看海是在南方。与海边孩子们光脚奔跑在沙滩上,她终于感受到海的温柔。白色浪花轻抚海岸,微风拂面,水天一色。但当她自问“这是我心中的大海吗”时,答案依然模糊。
真正的领悟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海岸。清晨薄雾中,海“披着薄雾微笑涌来”。当阳光穿透云层,海浪展现出磅礴力量——前浪未平后浪又起,拍打礁石溅起万千浪花。蓝色从温馨渐变为深邃,如同“充满激情的乐曲”。她赤足狂奔,任海水没膝,终于懂得海的本质:它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永恒的动态,既有平静的温柔,也有澎湃的激情。
坐在岸边眺望远方,她仿佛看到彼岸年少的自己正急切张望。此刻的领悟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媒体人应有的境界——包容差异,接纳多元,在平等中见证壮阔。这种领悟后来自然融入了《海峡两岸》的主持中,让她能够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两岸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在长春西康路租住的小屋里,三个女孩的青春记忆成为李红职业生涯的情感底色。那些窝在一起打毛衣、看剧的夜晚,满屋的百合花香,构成了物质贫乏却精神富有的岁月。
她们自称“三剑客”,在食堂领悟到“人生最幸福的事是吃,第二幸福的是歇一会再吃”的朴素哲理。紫色格子桌布上洒落的菜汁、被坐扁的靠垫、用花椒爆锅的菠菜鸡蛋汤——这些琐碎日常,成了后来忙碌生活中最温暖的怀念。
即使如今拥有了曾经渴望的一切,李红最怀念的仍是西康路上的单纯时光。女友们送的红色珠串项链、小熊纸巾盒都被精心珍藏,而那些生日清晨敲门送礼物的回忆,却已被“没良心的小妞们”淡忘。但正是这些看似轻飘的青春片段,塑造了她对待友情、对待生活的态度。
来北京前夜,三人唱歌时的泪流满面,成为青春散场的注脚。转眼数年过去,当她在央视面对重大报道时,那种“无知无畏”的勇气,其实正源于青春时代培养的真诚与坦荡。媒体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更是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而这理解,往往来自最平凡的人际温暖。
基层记者的经历,为李红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品质完美融合在她日后《海峡两岸》的主持中:面对复杂的两岸议题,她既有老崔式的较真,确保每一条信息准确无误;又有对两岸同胞的人情体察,让报道充满温度;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又能坚守原则立场。
每当演播室的灯光亮起,她都知道,镜头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像老崔这样的新闻守望者,是无数个如许杰般怀揣梦想的生命,是两岸同胞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期盼。这份认知,让她的每次播出都带着敬畏——对真相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
从吉林市电视台到央视演播室,地理距离不过千里,职业成长却如隔山海。但李红始终记得自己来自哪里,记得那些塑造她新闻品格的人和事。真正的媒体人,永远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人性的守望者。在这条路上,她仍在继续前行,带着山泉的清澈、海的辽阔,以及百合花般的初心。
来源:盖世英雄玉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