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嘉靖让大家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帝王平衡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9:01 1

摘要:第四轮争执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解读完了,作为最终裁判的嘉靖帝要给争执画个句号了,到底会裁判哪一个政治集团赢呢?嘉靖帝为何如此裁判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往下看。

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文:谢汶青

朝廷名利场人物对话分析录5》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

对话背景交代:

对话人物:徐阶,高拱,高居正,严嵩,严世蕃,吕芳;

对话背景:

第四轮争执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解读完了,作为最终裁判的嘉靖帝要给争执画个句号了,到底会裁判哪一个政治集团赢呢?嘉靖帝为何如此裁判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往下看。

对话内容详析:

嘉靖:起来,都起来吧。

谢皇上。

嘉靖:不要这样看着你爹,要好好学着。

严世蕃:是。

嘉靖:朕刚才念的是唐朝李翱 的问道诗,朕最喜欢的就是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这些人有些是云,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严世蕃:回皇上,高拱、张居正刚才的言论和腊月29周云逸的言论如出一辙。

嘉靖:如出一辙,也没有什么不好。周云逸被打死的事儿,朕现在一想起来,也还是觉得很惋惜。他也没有私念,只是他的话有扰朝政,朕也就叫打他20廷杖。可没想到他就......吕芳,

吕芳:奴婢在。

嘉靖:东厂的人,你也该好好管管了。查一下腊月29打死周云逸是谁仗的刑。

吕芳:是。奴婢下去就查。

嘉靖:严世蕃。

严世蕃:臣在。

嘉靖:刚才听高拱说,你昨天娶了第九房太太。

严世蕃:回皇上,臣回去之后就将几房小妻送回娘家。

嘉靖:好汉才娶九妻嘛。送回去了,人家怎么办?还是留下,只要多把心思用在朝廷的事上就好。

严世蕃:是

嘉靖:该吵还是要吵啊,阁老,你是首奎,内阁的当家人。你有什么打算?

严嵩:当家无非是截流,开源两途,张居正刚才说得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方工部为宫里修殿宇,为什么不在云贵取木材,非要从海面那么远,从南阳运木材来,是因为云归山里的木材运不出来。记得嘉靖36年朝廷就议过,叫云贵修路,这件事当时臣若是落实了,去年宫里的三百多万木料钱就能省下来。

严世蕃:这件事工部有责任,臣有责任。

严嵩:今年的各项开支,内阁下去要好好的议议。

嘉靖:张居正,

张居正:臣在。

嘉靖:你刚才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阁老说的这个意思吗?

嘉靖:是这个意思,但阁老说的更透彻一些。

第一问:为何嘉靖要严世蕃学习严嵩呢?

第二问:为何嘉靖不再追究周云逸之事呢?

第三问:为何嘉靖还要给周云逸平反呢?

第四问:为何嘉靖不惩罚严世蕃取九房老婆,还夸呢?

第五问:为何嘉靖谁也不批评呢?

第六问:嘉靖到底用的是什么计谋呢?

第七问:嘉靖为何要问严嵩有什么打算?难道他听了那么久,自己心里没有打算吗?

第八问:严嵩的回答有什么亮点?

第九问:嘉靖为何要把张居正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点询问呢?

这是嘉靖在公开场合对严嵩父子的一次精准的敲打和定位。

表面是褒,实则是贬。

这话看似叫严世蕃向父亲学习,是夸奖严嵩。但实际上,嘉靖是在点破严世蕃的“小动作”。高拱、张居正发言后,严世蕃立刻跳出来指责他们“如同奸臣周云逸”,这是一种低级的、急不可耐的党争攻击。

划定界限。

嘉靖说“都是忠臣,没有奸臣”,就是在否定严世蕃的指控,告诉他:我看重的是平衡,你不要在这里给我搞非黑即白、排除异己那一套。你父亲(严嵩)的段位是“截流开源”办实事的首辅,而你(严世蕃)却只会在这种小事上挑拨离间,境界差得太远,得好好学学。

因为追究到底对嘉靖自己最不利。

真相不堪深究。

周云逸是谏言宫内开支无度导致国库空虚才被打死的。打死他的命令,虽然来自嘉靖的默许或授意(“朕也就叫打他20廷杖”),但执行的是吕芳手下的东厂。深究下去,要么查到吕芳(皇帝的代理人),要么最终会追溯到嘉靖自己身上,这是皇帝绝不能接受的。

维护自身“仁德”形象。

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必须展现出“仁君”的胸怀。他表示“惋惜”,下令查办,姿态做足,既安抚了清流官员的情绪,又把自己从一件血案中摘干净,塑造了一个被底下人蒙蔽的、仁慈的君主形象。

这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平反”,而是一次高超的政治操弄,目的有三:

周云逸在清流官员中是正面形象。嘉靖承认他“没有私念”,等于肯定了清流们忧国忧民的出发点,极大地安抚了高拱、张居正等人,让他们感到皇帝是明事理的,从而更效忠于皇权。

他借此机会敲打吕芳和东厂:“东厂的人,你也该好好管管了。”这是在警告吕芳,你们的权力是我给的,做事要有分寸,不要给我惹麻烦,更不要妄想瞒天过海。这体现了嘉靖对家奴的绝对控制。

只有他嘉靖皇帝才有资格定义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他说周云逸是忠臣,那他就是忠臣。他通过此举向所有臣子强调,所有人的名誉和生死,最终的解释权都在朕手里。

这是帝王心术的极致体现——恩威并施。

嘉靖刚刚在政务上敲打了严世蕃(第一问),在政治上给了他“威”。

紧接着,在私德这种“小事”上,他反而表现出惊人的宽容和大度,甚至开玩笑说“好汉才娶九妻”,这是给严世蕃“恩”。

这一打一拉,让严世蕃和整个严党感到:皇上虽然批评我,但还是宠信我的。从而更加死心塌地,同时又会因为刚才的敲打而心生畏惧。让臣子又怕又爱,是最稳固的操控方式。

因为他要维持权力的平衡。

如果他只批评严党,清流就会占据上风,可能失去控制。

如果他只批评清流,严党就会一手遮天,同样会威胁皇权。

所以他采取“和稀泥”策略。肯定双方都有道理(“云在青天水在瓶”),要求他们“该吵还是要吵”,但最终要在首辅严嵩的主持下“好好议议”。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超然的、倾听各方意见的仲裁者,而不是陷入具体事务的办事员。这样,所有政策的最终决定权和功劳归属,依然牢牢握在他自己手中。

第六问:嘉靖到底用的是什么计谋呢?嘉靖在此番对话中,运用的是一套组合拳,其核心计谋是“帝王平衡术”或“制衡权术”

具体分解为:

1. 恩威并施。

对严世蕃,先威后恩;对吕芳,恩中带威;对清流,威后施恩。

2. 敲山震虎。

通过点一件事(让严世蕃学父亲),敲打一派人(严党);通过查一件事(周云逸案),敲打另一派人(东厂)。

3. 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对周云逸事件,态度上高度重视,处理上模糊不清,既展示了权威,又规避了风险。

4. 树立绝对权威。

通过定义忠奸、赦免罪过、仲裁争端,将自己置于所有臣子和权力机构之上,成为那个唯一的、不可挑战的权力核心。他让所有人都需要他、依赖他,从而确保了自身地位的绝对安全。

总的来说,嘉靖在这一幕里完美演绎了一个深居宫中却洞悉一切、操纵一切的最高统治者的形象。他不在乎具体真理在谁手里,只在乎如何让各派力量互相牵制,从而确保自己的权力永远不受任何一方的威胁。

嘉靖作为皇帝,心中可能有自己的考量,但仍需通过臣子之口来落实政策。他询问严嵩,既是体现对内阁首辅的尊重,也是试探严嵩的态度和能力。

此外,朝堂之上,皇帝往往不会直接表态,而是通过臣子的讨论来平衡各方势力,最终做出决策。

嘉靖此举估计为了避免直接卷入具体事务的争议,因为具体的落实最后还需要严嵩来参与细节。

严嵩的回答体现了他作为首辅的务实和老练。

善于归因。他并未推卸责任,而是以“嘉靖36年修路之议未落实”为例,说明问题根源在于执行不力,而非决策错误。

强调规划和节约。他借张居正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提前规划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出若能早修路,可省下巨额开支,凸显自己的远见和节俭理念。

柔中带刚。表面上是检讨过去,实则暗示问题并非自身无能,而是执行环节的疏漏,同时为后续政策铺垫(如要求内阁议开支)。

强调“预则立”的重要性。

嘉靖借此提醒群臣,朝政之弊在于缺乏长远规划,需从根源解决,而非临时补救。

制衡权术。

通过抬出张居正(潜在改革派),嘉靖既肯定严嵩,又暗示严嵩需有所作为,否则可能被更高效者取代。

越分解,越惭愧,越发觉得自己脑子一坨浆糊职场这么多年。历史一定要多学,学史会让人明智,不是一句空话。

明日9.3阅兵,我心定不下来,今日到此,明日继续 。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喜欢研究婚恋,两性关系,痛恨道德说教,喜欢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问题,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来源:谢汶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