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摊前大排长龙,老板拒收晚到顾客,一句玩笑值多少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22:51 1

摘要:他每天四点半后不接散客,学生便宜一元,晚来的人加一元,袋子一定得敞开,喊着“塑料袋打开”,声音像催人干活,摊前却越围越多。说实话,刚听到这些规矩时我笑了,觉得像段子;可去看过的人都说,站在那儿等的不是鸡排本身,而是等那张嘴和那几句话。李松谕被叫作“鸡排哥”,他

他每天四点半后不接散客,学生便宜一元,晚来的人加一元,袋子一定得敞开,喊着“塑料袋打开”,声音像催人干活,摊前却越围越多。说实话,刚听到这些规矩时我笑了,觉得像段子;可去看过的人都说,站在那儿等的不是鸡排本身,而是等那张嘴和那几句话。李松谕被叫作“鸡排哥”,他的摊子火了,不只是味道,是他把买东西变成了一出小戏。

其实这样的摊主并不少见。甘肃天水有个卖麻辣烫的大叔,淄博那阵子爆火的手艺人也都靠一句句段子和几招小规矩把人拉住。我一个同事张姐就为了听老板讲一段话,愿意排一个小时的队,她说接过食物那一刻,笑出声来,连味道都跟着顺了。仔细想想,买东西的人常常买的不是商品,而是那一刻被好好对待的感觉,或者说,买的是“高兴劲儿”。

为什么这种玩法管用?说白了,注意力稀缺。现在大家刷屏的速度比走路还快,能把人留下来的,往往不是包装有多华丽,而是人情味够不够。其次是仪式感和可预测的惊喜。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句招呼、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反而给人安全感和谈资。再者是社交货币——等一小时发个朋友圈,大家围观你排了队,那种被认可的感觉本身就是价值。所以六块钱的鸡排,换成了几分钟的快乐和一段好玩的体验,很多人愿意为这个买单。

对小本生意的人来说,这里面有可复制的思路,但不是照搬台词就行。你得先找到自己的个性,并把它做成可量化的“规矩”。比如你可以像鸡排哥那样设个固定时间段的优惠,或者给不同客群设个小小的仪式,用一句话让人记住你。关键在于一致性:每天都这样,坚持成习惯,顾客就会因为预期而来。不要试图用花里胡哨掩盖核心,服务不需要完美无瑕,真实比光鲜更有穿透力。说到这里,我还要提醒一句,幽默要有底线,别用伤害性的语言冒犯顾客,生意长久靠的是舒服而不是刺激。

不仅如此,这也给连锁品牌敲了一个警钟。很多连锁店装修讲究,却总让人觉得冷冰冰,欢迎语都像从培训手册里念出来的,和街头摊主那种“你选这个没错,选别的我打你”的随性比起来,少了点人味。未来的趋势不是谁更贵、更漂亮,而是谁能把服务变成一种让人愿意传播的体验。品牌可以借鉴的不是台词,而是把某个小动作、小规矩做成记忆点,再把这记忆放进每一个接触点里。

最后说点实际的。你想要复制“鸡排哥”的效果,不妨从最简单的三件事开始:先定一个小而鲜明的规矩,坚持一个月;再练几句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台词,但别超出礼貌边界;最后把出餐动作设计成仪式,包装打开的那一刻就是情绪的高潮。反正我是这么觉得,做生意别光算利润,有时候把买东西变成买情绪,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头客。

你有没有过因为一句话、一个小规矩或者一个摊主的个性而愿意排队的经历?说说你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怎么被“卖的快乐”打动的?

来源:海浪小雨And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