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忘记的魏易,不该被忘记的这本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1:56 1

摘要:1913年7月,经七年波折,《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终在北京正蒙书局出版,该书是《马可·波罗游记》首个汉译本,梁启超亲笔题签。序言中,译者魏易写道:“此书欧美各国重若经典,中国为书中最有关系之国,奈何不急加翻译?易赧然无以答。”

1913年7月,经七年波折,《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终在北京正蒙书局出版,该书是《马可·波罗游记》首个汉译本,梁启超亲笔题签。序言中,译者魏易写道:“此书欧美各国重若经典,中国为书中最有关系之国,奈何不急加翻译?易赧然无以答。”

出乎意料,该书引来学术界一片指责声。柳怡徵称:“笺注之语,多浅俚可笑。”张星烺责:“魏氏苟取而读之,即令目不窥中国史乘方志,亦不至逞臆武断若是。”冯承钧说:“审其译文,可以说是一种翻译匠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考据家的成绩。”丁谦指:“颇伤繁猥,注也多有舛戾。”

能一次开罪这么多大学者,洵非易事。

魏易为人低调,他的女儿魏惟仪说:“他(指魏易)不记日记,也不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任何言论。”致今人知魏易者少,知《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者更少,旧书平台标价尚不足300元。

林、魏译书不是为了卖钱

魏易是与林纾合作过的15位译者之一,二人出了45本书,包括《黑奴吁天录》(今通译《汤姆大伯的小屋》),当年销30万册,直至20年后“仍收到版税”。

魏易生于1880年,杭州人,先祖经营米业,遭太平天国冲击,家道中落。魏易8岁丧母,2年后父亲魏灏成重庆道台,上任途中翻船而死。十六七岁时,闻上海梵王渡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免学费,魏易弃科举、入该校。

魏易没出过国,上大学后才学英语,却“每试冠其曹”,毕业后在杭州养正学院教书,遇寓居于此的“西湖补柳翁”林纾。两人相差28岁,却很快合作。此前林纾与王寿昌合译《茶花女》成名,未来如何,尚在犹疑,正遇英语奇佳的魏易。

魏易只肯口译,文采粲然,林纾边记边润色,四小时可成稿6000字。

郑振铎说:“他们(指林纾和英译者)只知道随意取得了一本书,读了一下,觉得‘此书情节很好’,于是便拿起来口说了一遍给林先生听。”其实魏易多荐名著,《黑奴吁天录》即其一。

学者林元彪在《魏易的翻译》中钩沉,林、魏翻译时有强烈的启蒙倾向。林纾说:“魏子冲叔(魏易字冲叔)告余曰:小说固小道,而西人通称之文家,为品最贵。”魏易是我国最早提出国民性批评的译者,认为“理学”培育了“奴隶性质”,当时科举未废,此论堪称有勇。译《黑奴吁天录》,不为大卖,只为唤醒国民。

林元彪称,1981年商务印书馆纪念建馆85周年,重版“林译小说”10本,7本是魏易口述;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林译占6本,5本是魏易口述。

被法国学者带进沟里

1910年,魏易得大清银行正监督熊希龄赏识,任其秘书,林、魏合作中止。魏易将全部储蓄放入大清银行,没想到清亡,“存款也完全付诸东流”。

魏易当官后,未弃译事,缘其心中有“马可·波罗情结”。

据学者李长林考证,早在1873年10月22日,《申报》已刊求知子撰《询意国马君事》;1874年,《中西闻见录》发表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都谈到马可·波罗,这位曾激起哥伦布、利玛窦等人“东方梦”的奇人,知《马可·波罗游记》是西方名著,大量写到中国,可写了什么,只能瞎猜。

魏易下决心将它译成汉语,先在《京报》上连载,学者陈焯给报主汪康年写信称:“此次来京别无所得,惟于贵报中得读《裴叩玛娄游记》(即《马可·波罗游记》,中文世界中,马可·波罗的译法至少42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爱不释手。”

不久《京报》停刊。辛亥革命时,魏易躲到天津,1912年7月,学者金仍珠拉魏易帮办《西报》,有时间继续翻译,终完成了《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

1913年7月,熊希龄任内阁总理,9月组“名流内阁”,魏易任秘书长,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梁启超给魏易的书题签不奇怪。

然而,学界对该书很不满:一是底本差,原书有150多种版本,因反复传抄,次序已乱,英文马斯登版流畅好读,却迹近“豪杰译”,不适合学术使用;二是魏易的注释错误多,还删了部分原注。

书中最大的问题是误信法国学者鲍梯言,称马可·波罗即《元史》中的博罗。1910年,钱玄同的嫂子单士厘作《马克博罗事》,称《元史》三次提到“博罗”,是同一人,他在1271年时任御史中丞等职,此时马可·波罗刚从欧洲出发,1275年才到北京。

该考证得学界一片赞声说,魏易不知,遂遭群嘲。

魏易一家与董显光一家合影,左一即魏易

漫长求索中的里程碑

《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有硬伤,但学者林元彪认为:它在马可·波罗研究方面是响当当的开篇之译,属基础工作。学者杨志玖称:“我国绝大多数学者和读者都是凭借汉译本这个阶梯才知有马可·波罗其人并走上研究之路的。”

全书正文基本保持了原貌,凡人名、地名,魏易交待了今昔名称,且保存了英文原名,极大方便了后世研究者。魏易不是历史学家,译这种书不是他的工作,可他并未放弃责任。佳作之前,必有无数先烈,总要有人付出牺牲,总要有人为后人趟雷,这种担当,堪称典范。

魏易的长处在快,一次友人董显光将外交文件托付给他,务必两周译完,魏易一人口译,竟可供三人誊抄。董显光震惊地说:“老魏,我真嫉妒你的中文。”魏易微笑:“中国话是不可以那么说的,‘嫉妒’不是好字眼,你应该说:‘我很羡慕你的中文。’”

1928年至1931年,魏易任开滦矿物公司总经理,位高权重,却又捡起译笔,译出威廉二世的《少年生活自传》和大仲马的《苏后马丽惨史》,林元彪赞为:“都可以列入现中国第一流的译品。《苏后惨史》尤具特色,而且他的白话文很像伍光健,十分流利,是很可取的。”

1931年2月14日,魏易因咳血症去世,年仅53岁,葬于北京香山。

魏易度过了务实、勤奋、低调却太匆匆的一生,《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不是无用功,而是漫长求索中的里程碑,它提醒后人:勿忘前贤,勿忘来时路。

文|唐山

编辑|罗皓菱

本文刊登于2025年9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来源:北青艺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