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上半年中国城市GDP50强数据陆续公布,城市竞争格局悄然生变。上海以26222.15亿元的经济总量继续领跑全国,北京、深圳紧随其后,重庆首次跻身第四名,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城市经济的竞争,从未像今天这样激烈。一张最新的GDP榜单,折射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近日,2025年上半年中国城市GDP50强数据陆续公布,城市竞争格局悄然生变。上海以26222.15亿元的经济总量继续领跑全国,北京、深圳紧随其后,重庆首次跻身第四名,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榜单背后,是城市发展路径的分化:长三角地区在前20强中占据9席,成为最大赢家;烟台以6.4%的增速位居30强城市首位;而广州则开始触底反弹
01 区域经济新格局:头部稳定,腰部竞争白热化
2025年上半年城市GDP榜单显示,头部城市格局相对稳定。上海、北京、深圳三强地位稳固,经济总量均超过1.8万亿元。
上海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同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北京经济增速达到5.5%,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协同效果显著。
重庆与广州的“第四城”之争依然胶着。上半年,重庆GDP为15929.58亿元,广州为15080.99亿元,两者差距849亿元。
榜单中部竞争尤为激烈。宁波已超越天津,站稳第11位;青岛紧随其后,与天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南京、天津、宁波、青岛四城之间的“第10城”争夺战,成为本次榜单的一大看点。
02 增长黑马:新兴产业驱动城市跃升
在50强城市中,一批“黑马”城市凭借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烟台以6.4%的增速位居30强城市首位。其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依托石油化工和电子制造等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居山东省第一位。
南通成为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从2024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第18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装备制造业增长13.5%,其中电气机械、铁路船舶、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合肥表现同样亮眼,以6%的增速在30强城市中排名第四、长三角领先。合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0%和31.9%。
03 资源型城市的挑战与沿海城市的韧性
榆林、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出现名义负增长,不复当初狂飙之势。
作为“煤城”,榆林和鄂尔多斯的原煤产量位居全国前二,煤炭产业是最大支柱。去年以来,能源价格及工业品价格走低,今年上半年动力煤价格触及5年低点,焦煤和焦炭价格创下8年新低。
这意味着,即使两城煤炭产量保持高增长,但由于价格下降,名义GDP也随之下降。这种情况再次凸显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短板。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沿海城市在外贸压力下展现出发展韧性。宁波外贸依存度高达80%,在主要城市中仅次于金华、深圳、东莞、厦门、苏州。
面对关税战等不确定性,宁波凭借民营经济的增长韧性,以及全国最多的10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稳居GDP第11位。
04 未来趋势:新兴万亿城市即将诞生
从发展态势看,一批新兴万亿城市正在崛起。温州、大连、徐州今明两年有望迈入GDP万亿俱乐部,温州或将先行一步。
区域协调发展效应日益显现。长三角城市群表现抢眼,前20强中占据9席,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中西部重点城市成都、武汉保持高速增长,名义增速分别达8.57%和6.19%。北方经济复苏势头明显,沈阳、大连增速突破9%,唐山、徐州也以超过6%的增长率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城市竞争将更多取决于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水平。如深圳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达5.8%,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1%;常州凭借新能源产业优势,以6.41%的增速稳固第26位。
未来几年,城市经济格局还将继续重塑。温州、大连、徐州等城市有望迈入万亿俱乐部,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力量。区域协同发展将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区域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城市竞争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率和创新驱动。那些能早早布局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韧性、优化营商环境的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来源:月月樱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