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丰四年四月初二(1854年4月28日),湘江靖港段的南风裹挟着硝烟掠过水面,曾国藩站在帅船甲板上,望着起火的战船在江面上此起彼伏,手中的长剑几乎握不住。
咸丰四年四月初二(1854年4月28日),湘江靖港段的南风裹挟着硝烟掠过水面,曾国藩站在帅船甲板上,望着起火的战船在江面上此起彼伏,手中的长剑几乎握不住。
这场由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在天京遥控部署的战役,最终以湘军的惨败与曾国藩的首次投水,写进了晚清军事史里。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以"天父下凡"之威总揽军政,制定了"西征拓土"的战略。
次年春,西征军在鄂湘战场连破清军,二月十六日重占汉口、汉阳,三月七日进占靖港,形成对长沙的合围之势 。
杨秀清深知靖港"扼湘江咽喉,控长沙北门"的战略价值,急令国宗石祥祯率部固守,并命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统主力奔袭湘潭,实施"南北夹击长沙"的部署 。
这位不识字却善谋的统帅,在天京通过加急军报调度湘北战局,严令"靖港需深沟高垒,待敌自投,湘潭必速战速决",其铁腕指令通过驿马日夜传递至前线 。
杨秀清对西征前线的指挥
此时的曾国藩正处于湘军初创后的首次躁动期。自咸丰二年丁母忧回籍办团练以来,他以宗法乡土关系编练水陆两军万七千余人,于咸丰四年正月自衡州出师,却在岳州初战失利,退保长沙 。
为提振士气,他于三月发布《讨粤匪檄》,痛斥太平军"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宣称"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
长沙城南的出征仪式上,阅兵台竖起"钦命湖南团练大臣"杏黄旗,他登台演说时声泪俱下,许诺"破贼之后,与诸君共沐圣恩" 。
四月二十八日,一名米商带来的消息点燃了曾国藩的冒进之心:"靖港长毛仅数百人,大半调往岳州助守" ,至此曾国藩阴差阳错的带着剩余水师之营前去。
曾国藩轻信情报
尽管幕僚李元度力劝"兵之精者已调湘潭,此间宜坚守",他仍坚信"攻靖港可牵贼势,使湘潭首尾不能相顾",当即决定亲率水师五营、战船四十艘、陆勇八百人出征,临行前甚至写下遗疏与家书交予李元度。
此时的他尚未察觉,这正是石祥祯为吸引湘军兵力设下的圈套。
石祥祯(约1815-1854),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是翼王石达开的族兄 。他出身贫苦,早年参与金田起义,凭借勇猛善战在太平军中崭露头角。
因其作战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被太平军将士称为“铁公鸡”意为其勇猛如铁、坚韧不拔 。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石祥祯因宗族关系被封为“国宗”,地位等同于丞相,但无实权,主要负责军事行动 。
这一身份使其成为太平天国早期重要将领之一,参与了西征、北伐等关键战役。
石达开家族除了石风祥以外确实实力都可以。
1853年6月,石祥祯随胡以晃、赖汉英率领4万西征军出征,连克池州、安庆、彭泽等城,兵临南昌城下 。
尽管南昌攻坚战因清军悍将江忠源的抵抗受挫,但石祥祯随后与韦俊分兵继续西进,采取“先取九江、湖口作为补给基地”的策略,亲率前锋摧毁城外清军营垒,迫使守军弃城,九江、湖口相继陷落 。
占领九江后,石祥祯与韦俊继续西征,连下半壁山、田家镇、汉阳、汉口,直抵武昌城下,震动湖北 。
不仅扩大了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域,更切断了清廷南北漕运通道,对清朝统治构成重大威胁。
1854年三月,石祥祯奉杨秀清之命,与曾天养率偏师数千人进攻靖港,威胁长沙北面;林绍璋则率主力2万精锐奔袭湘潭,试图南北夹击长沙 。
靖港之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四月二十九日黎明,湘军水师借着西南风势直扑靖港。江面上战船列阵,广东购来的洋炮直指南岸,曾国藩在帅船督战,望着薄雾中的靖港码头自语:"今日必雪岳州之耻" 。但当战船行至距靖港一里处,突然"喊声四起,岸上火炮齐发",太平军伏兵从堤岸、房顶涌出,竟是数千之众石祥祯早已奉杨秀清密令,在此布下口袋阵 。
太平军的炮火精准轰击湘军战船,"巨炮相轰击,烟尘散天,咫尺莫辨" 。
更致命的是南风愈烈,湘军战船"进战则疾驶如飞,退回则寸步难挽",想抛锚避险却被太平军小船斩断缆绳 。
石祥祯见时机成熟,亲率百余艘火攻船冲出港口,"小船燃火如炬,直撞湘军战船",江面上顿时烈焰冲天,战船"东撞西碰,无力还击",水兵纷纷跳水逃生 。
陆路湘军的溃败更为迅速。陆勇刚通过浮桥登岸,便遭遇太平军伏击,"贼来如墙,遽崩溃",士兵丢弃兵器沿堤狂奔。曾国藩急率亲兵至隘口,竖旗高喊:"退过此旗者斩!"他拔剑连斩三名溃兵,却挡不住潮水般的退势,溃勇纷纷绕旗而逃 。
此时帅船已被太平军炮火击中船尾,幕僚李元度在乱军中大喊:"大人速退!"曾国藩却僵立船头,望着江面漂浮的湘军尸体,脸色惨白如纸。
当最后一艘湘军战船起火沉没时,曾国藩彻底崩溃了。自办团练以来,他"以讨贼报国自许",如今首战靖港便一败涂地,"战船失去三分之一,炮械失去四分之一",想起对清廷的承诺与长沙官绅的期待,羞愧与愤懑交织心头 。
他猛地推开搀扶的亲兵,纵身跃入冰冷的湘江。
"大人!"掌文案的章寿麟早被李元度暗中提醒,安排护驾,见状立刻跳水施救,奋力将曾国藩拖上岸。
此时的曾国藩压力确实很大,湘军初建得罪了很多人,如果初战就大败必将被裁撤。
浑身湿透的曾国藩挣扎着还要往水里扑,章寿麟急呼:"湘潭捷音至矣!塔齐布大人已破贼营!"这句话如惊雷唤醒了绝望中的曾国藩他不知道这是幕僚们预设的缓兵之计,只当是上天留他一命,瘫坐在堤上放声大哭 。
此时的靖港战场已尘埃落定。太平军以少胜多,毙伤湘军千余人,缴获战船三十余艘,石祥祯当即向天京递报捷书:"靖港一战,破曾妖水师,焚其船数十,妖兵溃逃,长沙震动" 。
远在天京的杨秀清接报后,虽对林绍璋随后的湘潭之败震怒,嘉奖石祥祯"善用天时地利,足为诸将表率",并令其乘胜固守岳州,屏障武汉 。
曾国藩带着残部逃回长沙时,城内外已流言四起。布政使徐有壬甚至撺掇巡抚骆秉章参劾他"丧师辱国"。
闭门三日的曾国藩写下《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直陈三谬:"纪纲不密,维系不固,其谬一也;不预为退败之地,其谬二也;驱未经战阵之勇当百战之贼,其谬三也",自请"交部从重治罪" 。
咸丰帝见折后朱批:"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愦耶?"却因湘潭大捷的捷报同时抵达,最终未加严惩。
林绍璋被杨秀清责罚
靖港的江水没能淹没曾国藩,反而浇醒了这位未来的"中兴名臣"。
他随后裁汰溃勇,重整水师,将"靖港之败"的教训刻入湘军军规。
而太平军虽获靖港之胜,却因湘潭失利错失合围长沙的良机,杨秀清此后调整西征战略,将重心转向武汉攻防,为湘军的东山再起留下了空间。
如今靖港古镇的湘江堤岸,风过处仍似有当年的炮声回响。
那面"退过此旗者斩"的大旗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里。杨秀清通过“东殿六部尚书”的军令系统传递指令,军情往返周期约5-7日。
太平军西征局势急转直下
可大好局势林绍璋作为春官又副丞相,在战役期间负责进攻湘潭,并未直接参与靖港作战。但他的行动与靖港战局密切相关。
杨秀清原计划由林绍璋攻占湘潭后与靖港形成合围,但林绍璋在湘潭因指挥不力全军覆没,导致靖港太平军孤立无援,最终被迫撤退功亏一篑,曾国藩的湘军也起死回生。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