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秋日的武镇高家沟村,连片的谷子如金色海洋般起伏,田间纵横的滴灌管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随着电动播种机驶过最后一垄田埂,村民们望着饱满的谷穗笑意盈盈。从“各自为战”的零散种植到“统一规划”的集约化经营,高家沟村特色谷米产业的提质增收之路,始终有国网榆林
9月26日,秋日的武镇高家沟村,连片的谷子如金色海洋般起伏,田间纵横的滴灌管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随着电动播种机驶过最后一垄田埂,村民们望着饱满的谷穗笑意盈盈。从“各自为战”的零散种植到“统一规划”的集约化经营,高家沟村特色谷米产业的提质增收之路,始终有国网榆林市横山区供电公司的银线护航。
“土地流转后种了600亩谷米,机械化和滴灌全靠电,要是电压不稳,这‘金饭碗’可就端不稳了!”村集体负责人张帅成指着田间的智能控制柜感慨道。年初村里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种谷时,原有电网难以承载集中灌溉和机械作业的用电需求。得知情况后,国网榆林市横山区供电公司迅速组建“乡村振兴保电专班”,深入田间勘察,投资26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0.9公里,新增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将供电半径缩短至300米内,彻底解决了灌溉设备“启动难、运行稳”的问题。
科技种田的底气,藏在稳定的电流里。在谷子种植基地,电动播种机匀速前进,精准播撒种子;滴灌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开关,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株作物根部。“以前靠人力播种,30亩地得忙一周,还不均匀;现在电动播种机半天就搞定,出苗率提高了15%!”村民李汉生擦拭着播种机说道。为保障生产用电,国网榆林市横山区供电公司建立“谷米产业用电档案”,台区经理每月上门巡检,对滴灌泵、播种机等设备进行“把脉问诊”,及时排除线路老化、接头松动等隐患,就像贴心的“电保姆”全程守护。
电流不仅稳住了产量,更提升了品质。在村头的谷米初加工点,电动筛选机、烘干机正满负荷运转,金黄的谷粒经过筛选、烘干,散发出浓郁香气。“以前谷子靠晾晒,遇雨天就发霉;现在供电公司给加工点通了专线,烘干机24小时运转,谷米含水率精准控制在13%,卖价每斤高了3毛钱!”加工点负责人张志亮算了笔账,今年香谷米、酒谷米亩产最高达1500斤,总产值比去年增加20多万元。
如今的高家沟村,谷米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国网榆林市横山区供电公司还主动对接村里的产业链延伸计划,提前规划电网升级,预留深加工项目用电接口,为谷米加工成年糕、油馍馍等特色美食提供电力保障。
夕阳下,输电塔的影子与谷浪交织,电流在银线中奔涌,奏响了科技赋能、电力助农的丰收乐章。这道跨越田野的银线,不仅点亮了谷米产业的致富路,更绘就了高家沟村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供稿:国网榆林市横山区供电公司)
责编:张颖
编辑:刘忻
来源:陕西时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