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不只是一个符号,更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活化石”,静静承载着时光深处的故事。9月27日,《上城地名拾萃》新书发布会在南星·有意思书房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主办,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上城区作家协会、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有意思公益服务中心共同承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耿京燕
地名,不只是一个符号,更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活化石”,静静承载着时光深处的故事。9月27日,《上城地名拾萃》新书发布会在南星·有意思书房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主办,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上城区作家协会、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有意思公益服务中心共同承办,为公众打开一扇读懂上城的文化窗口。
此前,“跟着地名读上城”已推出“走读南宋皇城根”“城门庙宇探吴越”“钱塘江畔寻宋韵”等主题的走读活动,带读者亲身感受地名背后的现场温度。此次活动延续了“跟着地名读上城”系列的文化脉络,不同于以往走读活动的现场体验,这次以书为媒,引领读者静心阅读街巷名称背后沉淀的历史。活动特邀《上城地名拾萃》三位作者顾国泰、刘平安、倪建华担任分享嘉宾,围绕地名文化展开对谈,为现场读者带来兼具深度与趣味的分享。
活动伊始,在上城区地名办代表袁正国与三位作者共同揭彩后,新书《上城地名拾萃》被赠予复兴街社区与南星·有意思书房,寓意着地名文化正式走进市民日常,开启一段新的传播之旅。
分享中,三位老师带观众踏上三段独特的探索之旅。顾国泰老师从“麦庙桥”被误传为“麦苗桥”这一案例入手,犀利指出地名背后的文脉危机,呼吁守护“有生命的印记”。刘平安老师则沿钱塘江海塘的变迁脉络,鲜活勾勒出地名随江道改道而浮沉的地理图景,并巧妙串联观潮路线,让地名“活”起来。倪建华老师幽默坦言研究吴越史有如“先天不足”,转而分享其后天通过文献与实地探访补足的方法,并有意保留解读的“留白”,激发观众共同思考。
座谈环节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图上对话”拉开序幕。三位老师围绕南宋皇城图、清代海塘图与吴越疆域图,带领读者指认关键地标,直观感受地理变迁对地名格局的塑造。讨论随后深入“一江二时代”的主题脉络,三位老师从吴越国的历史贡献、水利沿革与寺庙名称演变等多重角度,共同揭示出地名作为层叠历史见证的深刻内涵,将静态的名字转化为一段可视、可感的历史叙事。
互动中,读者们从地名溯源、文化线路探索到具体地名疑案踊跃发问,老师们结合实例在问答间与读者共探地名背后的深意。这场交流,成功地将书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共享与共鸣,让地名文化在热烈的对话中真正“活”了起来。
此次《上城地名拾萃》新书发布会,不仅通过文字载体固化了宝贵的地名文化成果,更延续了“跟着地名读上城”系列唤醒城市记忆的核心使命。从街巷走读、地名打卡,到文化快闪展,再到如今的深度对谈,该系列正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持续唤醒城市的记忆。期待未来有更多人关注地名中蕴藏的深厚文脉,共同参与城市记忆的发现与传承。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