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芬兰总统斯图布在联合国大会第80届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任何单一国家都不应拥有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的权力,否决权已沦为大国维护私利的工具。”这番话直指安理会一票否决权的制度性弊端,也让“当提案赞成票超95%时禁用否决权”的改革呼声再度成为
2025年9月24日,芬兰总统斯图布在联合国大会第80届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任何单一国家都不应拥有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的权力,否决权已沦为大国维护私利的工具。”这番话直指安理会一票否决权的制度性弊端,也让“当提案赞成票超95%时禁用否决权”的改革呼声再度成为全球焦点。
一票否决权的设计初衷,本是二战后大国协调国际秩序的产物。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决议需包含五常concurringvotes(同意票)方可通过,单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即可使决议夭折。但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权力已彻底偏离轨道,沦为个别大国施展霸权的工具。美国在2025年一年内六次动用否决权阻挠加沙停火相关提案,其中9月的“加沙人道援助”提案遭其单独否决时,其余14个安理会成员国均投赞成票,而联合国大会149国早已通过决议要求解除加沙封锁,却因安理会层面的否决陷入执行僵局,导致当地饥荒逼近、百万平民陷入生存危机。
俄罗斯的否决权使用同样充满争议。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安理会多次审议相关谴责或制裁草案,均因俄罗斯一票否决而失败。2022年9月关于谴责俄吞并乌克兰四地区的决议,获得十一票赞成,仅俄罗斯一票反对,却仍无法通过。这种“一票否决压倒多数共识”的场景,在安理会历史上反复上演:曾有150多个国家联名提议销毁全球核武器,结果被五常集体否决,让在场各国代表错愕不已;任何试图削弱五常特权的提案,都会遭遇五国罕见一致的否决抵制。
当否决权成为“特权保护伞”,联合国的合法性与行动力正不断流失。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安理会结构已严重落后于时代,否决权的滥用让多数国家的声音形同虚设,在人道危机面前尽显无力。此时“赞成票超95%禁用否决权”的提议,恰是破解困局的关键切口。这一设计并非彻底废除否决权,而是在“大国责任”与“集体意志”间寻找平衡,当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时,个别国家的私利不应凌驾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正如斯图布所指出的,这种改革是维护联合国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
然而,改革之路注定荆棘丛生。《联合国宪章》早已设置了近乎不可逾越的门槛:任何涉及常任理事国权力的变更,不仅需要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成员批准,还必须获得五常一致同意。这意味着改革提案本身就可能被五常否决,历史上三次针对五常特权的改革尝试均因此失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已率先将相关提议斥为“过于天真”,坚称五常权力结构是“全球稳定的基石”,俄罗斯也对任何削弱否决权的尝试明确抵制。
但国际社会的呼声不会因阻力而消散。从芬兰总统的公开呼吁,到古特雷斯力推的“人道危机时暂停否决权”机制,再到新兴国家对安理会代表性的强烈诉求,改革的浪潮已难以阻挡。当193个成员国中的183个(95%)达成共识时,这样的集体意志理应成为国际行动的指南,而非被一张否决票轻易抹杀。
否决权的本质应是“大国责任的担保”,而非“霸权特权的凭证”。唯有让多数国家的正义呼声得以彰显,联合国才能真正回归“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初心。这场改革或许漫长,但当公平与正义成为全球共识,制度的革新终将到来。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