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是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中坚力量,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着“高层次审判人才”与“审判领域最高荣誉”,由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开始组织评选。2009年以来,先后六届共评选产生346名。在第六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选中,河南省高
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是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中坚力量,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着“高层次审判人才”与“审判领域最高荣誉”,由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开始组织评选。2009年以来,先后六届共评选产生346名。在第六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选中,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王少禹、蔡智玉、宋旺兴三名法官荣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豫法阳光”将对三名法官的办案心得予以刊载,激励全省法官以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为标杆,砥砺奋进,勇攀专业高峰。
宋旺兴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二级高级法官,民商法学博士
知识产权与涉外商事案例撰写的方法与路径
法官的角色远不止于个案纠纷的裁判者,更应是司法规则的提炼者和法治文明的传播者,优秀的判决可以实现个案公正,而锤炼升华的案例可能统一法律适用尺度,明晰行为预期,引领社会风尚。知识产权与涉外商事审判,因其内在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国际性,天然成为案例的“沃土”。本人有幸多年从事知识产权和涉外商事审判,主审或参审的一些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公报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全国法院涉外商事海事优秀裁判文书、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等,这让我对如何撰写和培育典型案例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在此不揣浅陋,与诸位同仁分享交流。
一、案例培育:发现与选育典型案件的基础
系统性的案例发现与选育,能够将那些看似普通的案件转化为典型案例,这要求法官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能够在案件审理初期识别其潜在价值,并为后续的深度开发和提炼奠定基础。
(一)敏锐识别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难点
新类型、法律规则空白或存在冲突、裁判尺度不一等法律适用难点的案件往往是培育典型案例的宝贵种子。在某银行诉某投资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中,敏锐地捕捉到约定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过高如何认定的问题。二审裁判明确指出,约定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如无法定无效情形,应予支持。但约定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的,应当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不予支持。它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模糊地带和争议问题,为同类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清晰指引。
(二)关注案件背景与司法政策的契合度
典型案例往往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司法政策高度契合,应注重发现那些能够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案件。金博士种业公司植物新品种纠纷案(第一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妥善处理“郑单958”各权利人、种植户、我国玉米增收与育种创新的关系 ,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司法保障。
(三)深入挖掘案件细节与创新价值
典型案例的价值需要通过深入挖掘案件细节来展现,注重发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司法智慧和国际视野的案件。阿帕迪斯公司信用证纠纷案(2022年全国法院涉外商事海事优秀裁判文书三等奖),积极化解“平行诉讼”的冲突问题,细化三原则(国内判决优先、国内诉讼优先、国内先诉优先)的适用条件,肯定了本国法院的管辖权,依法支持我国企业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全国法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二、案件审理:为案例撰写奠定坚实根基
优质案例的产生离不开扎实的案件审理工作,案例撰写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案件审理的深度和广度,充分的法庭调查、严谨的法律分析和全面的合议讨论,为案例撰写提供丰沃的土壤。
(一)精准审理与充分合议:汇聚集体智慧
复杂案件审理需发挥合议庭与专业力量的协同作用,“四步庭审法”与“三级把关机制”是汇集集体智慧的捷径和关键。
庭审事实夯实“四步法”:技术事实查明。知识产权案件中,可要求技术调查官出具《技术比对意见书》并接受质证,如某晶圆级封装技术秘密,技术调查官现场演示芯片切割过程,帮助合议庭把握关键技术。推行专家辅助人“拆解式”质证,将专家意见拆分为“技术原理—实验方法—结论可靠性”三部分逐项询问,确保技术事实准确。涉外法律查明。采用“双保险”机制,既可以委托高校国际法研究中心出具《外国法查明报告》,又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经公证认证的外国判例。国际惯例检验。建立“三步检验”法——确认是否为“通例”、检验是否“合理”、评估是否“不违反公共秩序”。某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以该方法驳回外方对FIDIC条款的变通解释,维护市场秩序。焦点预判梳理。庭前要求合议庭成员独立撰写《争议焦点预判表》,对比观点差异;庭审后制作《裁判要点对比表》,标注“最高法院类案观点”、“学术主流观点”、“本案创新点”,为合议提供参考。
合议庭“三级把关机制”:通过“法官会议—审委会—专家论证”层层审核,确保裁判规则的普适性。宗连贵等28人假冒注册商标案(2013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通过三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法官会议明确“假冒注册商标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二)创新裁判思路与规则确立:彰显司法智慧
典型案例的价值往往体现在裁判思路的创新性和规则确立的指导性。在同方威视诉某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中,面对专利权利要求解释这一核心问题,突破了传统的字面解释方法,提出了符合发明目的的解释原则,即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应当考虑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实现的技术效果。这一裁判思路不仅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使该案入选最高法院公报案例,也为专利侵权判定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三)优化庭审与裁判文书写作:夯实案例基础、裁判文书打磨
夯实案例基础:优质的庭审是案例产生的重要前提。重要案件庭审注重“社会价值传递”。海底捞商标侵权纠纷案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由央视直播,提前制定庭审方案,细化举证质证、焦点辩论环节,既查清事实,又阐释商标保护原则,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裁判文书打磨:事实认定客观性、法律适用权威性以及价值引领时代性需要着重把握。事实认定客观性。推行数据化呈现,关键数据标注证据来源,如侵权产品销售额1.28亿元(证据卷第56页)、技术图谱化(附《技术特征比对表》等。涉外证据溯源化,外文证据需附中文翻译及公证认证说明,(韩国)国民银行株式会社信用证纠纷案,当事人提供由参加《联合国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起草的美国专家出具的专家意见书,为准确适用国际规则提供参考,赢得中外当事人信任。法律适用权威性。法条引用细化至款、项,避免笼统引用,比较法借鉴坚持批判性,引用外国判例时说明“相似性与差异点”,如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中,对比德国法院与中国法院对CISG第79条的解释差异。价值引领时代性。洛阳杜康控股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二审裁判文书被评为“全国百篇民商裁判文书”,核心经验即在于:精准归纳焦点、全面回应当事人主张、结合法律原则与个案实际、文字精炼准确,同时融入“老字号商标保护”的时代价值,为后续案例转化奠定基础。
三、案例提炼:从个案裁判到普适规则的升华
案例提炼是将优秀裁判转化为典型案例的关键环节,其本质上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要跳出个案思维,挖掘裁判背后的普适规则和方法论价值。通过系统化的提炼方法,可以使个案裁判升华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典范。
(一)裁判要旨的归纳与表达:精准凝练规则核心
裁判要旨是案例的灵魂,应简洁明了地表达案例的核心规则或裁判方法。裁判要旨的归纳应遵循以下原则:源于判决但高于判决,即虽然基于裁判文书的说理,但需要进行更高度的概括和提炼;重点突出,通常一至两条为宜,集中展示案例最核心的贡献;表述精准,使用规范的法律语言,避免歧义。巴布豆(中国)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2021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的裁判要旨,并未局限于案件的具体事实,而是着重强调了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适用条件和判断标准,使其对同类案件具有指导意义。
(二)案例内容的组织与裁剪:突出核心价值
案例内容组织需要围绕裁判要旨进行精心裁剪。在撰写某银行诉某投资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案例)时,对案件事实进行了选择性呈现,重点展示与利息、复利、罚息等相关事实,而对于与裁判要旨无关的案件细节则进行了简化处理。这种裁剪不是为了扭曲事实,而是为了突出案例的核心价值,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案例的关键点。
案例内容组织应当遵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原则。通常包括基本案情、裁判结果和典型意义三大部分。在基本案情部分,应当简明扼要地介绍案件背景、当事人主张和核心争议;在裁判结果部分,应当清晰呈现法院的裁判思路和结论;在典型意义部分,则需要深入阐述案例的价值所在,如法律规则完善、裁判方法创新或社会效果积极等。河南浩丰化工有限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在案例撰写中着重突出了国际贸易惯例与中国合同法的衔接问题,通过精简与裁判要旨无关的事实细节,使案例的法律创新点更加突出。这种有针对性的内容组织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案例的指导价值和可借鉴性。
(三)不同案例体裁的撰写重点:因材施教
案例撰写需要根据不同体裁要求有所侧重,案例撰写主要分为案例库案例、典型案例和案例分析三种体裁,每种体裁有其不同的写作重点和要求。
案例库案例侧重于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强调裁判要旨的精准归纳和裁判规则的普适性。撰写河南冰熊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着重提炼了实用艺术品著作权保护的认定标准,使该案成为“河南省八起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之一。
典型案例通常用于展示司法政策或重要法律适用原则,强调案例的代表性和导向性。银都影视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2020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撰写时特别突出了案件对于文化产业著作权保护的示范意义。
案例分析则是对裁判文书的深度解读和拓展,强调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观点的创新性。在撰写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例分析时,不仅解读了裁判理由,还结合国内外立法例和学术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网络平台责任边界的思考。
(四)价值拓展:让案例指导价值最大化
案例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其法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其首要价值就体现在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应特别注重案例对统一裁判尺度、指导法律适用的实际效果。阿拉伯及法兰西联合银行独立保函案(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中确立的单重欺诈与双重欺诈区分标准,已经被多地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参考引用,有效统一了独立保函纠纷的裁判标准。典型案例也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洛阳杜康商标纠纷案,通过裁判阐述了老字号商标保护的特殊规则,促进了老字号商标保护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其裁判理念对后续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案例撰写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案例撰写中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问题:裁判要旨与案件事实脱节、说理不充分、价值挖掘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是保持裁判要旨与案件事实的紧密联系。裁判要旨应当是从案件事实和裁判理由中自然推导出的结论,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观点。中交大建(西安)桥梁科技有限公司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2022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确保每一项裁判要旨都有相应的事实基础和法律推理支持。
二是强化说理的深度和广度。案例说理不仅包括法律逻辑分析,还可以结合立法目的、法政策考量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多维度进行论证。湖北郭维淮正骨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不仅进行了法律分析,还从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阐述了裁判的价值导向,使案例说理更加充分。
三是深挖案例的创新价值和示范意义。案例撰写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站在推动法治进步的高度,挖掘案例的深层价值。孔孝龙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案(河南省法院第六批参考性案例),不仅解决了本案的法律适用问题,还探讨了非法经营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竞合问题,提升了案例的参考价值。
通过精心提炼案例内容,可以将个案裁判转化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治资源,这一过程要求法官具备系统思维、概括能力和前瞻眼光,能够从具体案件中发现普适规律,从个案裁判中提炼法律智慧,真正实现从办案能手向专家型法官的转变。
结 语
案例撰写是法官职业生涯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审判工作的延伸,更是法官参与法治建设的核心途径。案例可以将个案的司法智慧转化为普适的法治资源,实现从“纠纷解决者”向“规则引领者”的角色升华。当阿拉伯及法兰西联合银行案为“一带一路”商事活动提供规则、同方威视案为专利审判提供方法论、海底捞案向公众传递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时,这份职业成就感无可替代。法官的尊荣,不在法袍,而在裁判被历史记住。期待更多法官同仁以“工匠精神”对待每一次庭审、每一页文书,将案件打磨成“司法精品”,让“河南实践”成为“中国经验”,让中原裁判为全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供 稿:省法院民一庭宋旺兴
来源: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