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大部分人玩游戏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玩游戏不是在键盘前打打杀杀,而是在游戏里写论文、出考卷、办展览,甚至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玩出了“文化人”的味道!
相信大部分人玩游戏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玩游戏不是在键盘前打打杀杀,而是在游戏里写论文、出考卷、办展览,甚至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玩出了“文化人”的味道!
这群人,正是《率土之滨》的玩家。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文化人”是最近一位火出圈的南京大学的物理博士。
这位博士和其它人不一样,其它博士在实验室搞科研,而他却在游戏里用物理学指挥打仗。别看他玩的是策略游戏,人家直接把战场当成了学术课题,写了一篇正儿八经的“战术论文”。
第一阶段州内资源争夺的封闭环境中,他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同盟内耗——资源争夺就像孤立系统熵增,越打越乱;据此,他提出“熵减战略”,通过明确分工降低混乱。
到了第二阶段跨州作战阶段,他又搬出“量子纠缠”理论,形容盟友之间利益绑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绝的是,他还组织了一场“学术答辩会”,给全盟讲解这套理论,把高深的物理概念变成人人都能懂的战术指导。
这哪是玩游戏,这简直是把《率土之滨》变成了军事学院的课堂!
如果说博士玩家是个例,那接下来被玩家称为“率土教委”的家族,就真是“全员文化人”了。因为这可不是普通的家族,而是一个靠考试纳新的“神秘”家族。
这个家族对纳新有一套独特的见解,他们出了一套《率土高考卷》,题目涵盖三国历史、数学逻辑、游戏机制,甚至还有文言文阅读理解,称得上是“史上最难”的家族纳新试卷。听说,考试低于60分还可能被“开除率籍”,永不得加入!
他们出题不是为了刁难人,而是真心想聚集一群真正懂三国、爱历史的玩家。对他们来说,游戏不只是打城占地,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然而率土玩家中的“文化人”操作还不止于此,这群率土玩家的文化输出,甚至已经走进了国家最高文化殿堂!
今年正值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家图书馆举办“三国典籍文化特展”,展出《后汉书》《魏文帝集》等珍贵古籍。而在这场高规格的展览中,竟然有一部分展品来自《率土之滨》的玩家!
他们的文言檄文、诗词歌赋、游戏史记被选入《率土风云志》作品集,和古代典籍一同展出。这些作品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字里行间尽显“建安风骨”。有的玩家用文言写下同盟征战史,有的模仿《出师表》写战略陈情,还有的把游戏中的谋略对决写成章回体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有文采,更有对三国精神的深刻理解,文化含量拉满。
其实,这样的“文化玩家”在《率土之滨》里比比皆是。有人用《孙子兵法》分析行军路线,有人研究汉代官制来优化同盟架构,还有人根据二十四节气设计武将皮肤,把传统文化融入游戏美学。更别说那些在直播间里讲三国历史的主播,边打游戏边科普,硬是把策略对战变成了“在线历史课”。
为什么《率土之滨》能吸引这么多“文化人”?或许正因为它的核心不是抽卡养成,而是谋略。它鼓励玩家动脑、协作、表达,让每个人都能在沙盘世界里书写自己的故事。
于是,游戏不再只是消遣,而成了文化的载体、思想的战场。
从博士的“物理学战术”,到“教委”的历史考卷,再到国图的文言展览,这群玩家用行动证明:玩游戏,也可以很文化。他们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传承历史,表达热爱。
或许这就是《率土之滨》独有的文化魅力。
来源:游戏老湿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