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秋季新学期启动以来,我校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践行 “协同育人” 核心理念,将家校社协同工作作为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引擎,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与方法,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实现从 “零散化推进” 到 “体系化构建”、从 “单向被动
《筑根基・谱新篇》
---学校2025年秋季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情况报告
2025 年秋季新学期启动以来,我校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践行 “协同育人” 核心理念,将家校社协同工作作为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引擎,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与方法,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实现从 “零散化推进” 到 “体系化构建”、从 “单向被动推动” 到 “多元主动互动” 的关键转变,现阶段已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工作概况
自新学期开学至今,我校以 “打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协同的育人格局” 为核心目标,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各项任务落地,逐步形成 “家校互信共建、社校联动互补、三方共赢共进” 的良好工作态势。
(一)协同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构建 “学校统筹 — 年级联动 — 班级落实 — 家庭响应” 的四级家校沟通体系,全校 32 个班级均完成家长委员会组建工作,吸纳 128 名热心教育事业的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事务;与辖区内 2 所社区服务中心、3 家企事业单位、4 个文化场馆正式签订协同育人合作协议,成功打造 7 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教育全覆盖。
(二)协同活动开展务实高效。累计组织家长学校专题培训 4 场,覆盖家长群体 1800 余人次;策划 “亲子共读伴成长”“家庭劳动实践周” 等 6 项家庭主题活动,参与家庭达 920 户,有效激活家庭育人功能;联合社区开展 “安全教育进社区”“传统文化体验日” 等 8 场校外活动,参与学生超 1500 人次,强化社区育人场景;协同企事业单位开展 3 次 “职业启蒙进校园” 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职业认知,拓宽成长视野。
(三)协同育人成效逐步显现。得益于家校社协同工作的深入推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从去年的 92% 提升至 96.5%;学生在文明礼仪养成、责任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进步,在近期辖区组织的 “新时代好少年” 评选中,我校共有 12 名学生入选,较去年增加 5 人;学校成功获得 “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校” 初步推荐资格,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建机制、明责任,筑牢协同育人 “坚实根基”
1.高位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方向。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负责人、各年级组长及家长代表、社区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协同育人专题推进会,集中研究解决协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新学期以来,已累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4 次,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28 项,成功解决实际问题 15 个,为协同育人工作定向领航。
2.分级落实责任,构建工作闭环。建立 “学校统筹协调、年级具体推进、班级精准对接、家庭主动参与、社会积极支持” 的五级责任体系:学校层面牵头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年度目标与任务清单;年级组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定制差异化协同活动方案;班主任通过家长会、上门家访、线上沟通等方式,与家长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家长委员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活动策划等关键工作;合作单位主动提供资源支持与实践平台,形成 “人人担责、层层落实、环环相扣” 的工作格局。
3.强化考核激励,激发参与活力。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核心指标,把家长沟通质量、社区活动组织成效等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设立 “优秀家长志愿者”“协同育人先进社区”“支持教育模范单位” 等荣誉奖项,计划在期末评选表彰 20 个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家校社三方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搭平台、拓渠道,畅通协同育人 “沟通桥梁”
1.打造 “智慧家校” 数字化沟通平台。依托校园 APP 开发“家校协同”专属模块,设置 “作业反馈”“学情分析”“家校互动”四大功能板块“通知公告”板块实现学校通知、活动安排一键直达家长端,累计推送重要信息 36 条,家长查看率达 99.2%,确保信息传递 “零延迟”;“作业反馈” 板块支持教师实时上传作业要求与批改意见,家长可随时在线查看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累计反馈作业信息 1200 余条,家校作业沟通效率较以往提升 60%;“学情分析” 板块定期生成学生学科表现报告与综合素质评估建议,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家校互动” 专区开设 “家长留言板”“教育经验分享” 专栏,累计收到家长留言 480 余条,促成 120 组家庭开展教育经验交流,有效打破家校沟通的时空限制。
2. 建设 “分层精准化” 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家长的教育需求,构建 “基础课程 + 特色课程” 的分层培训体系:面向低年级家长开设 “习惯养成指导”“亲子沟通技巧” 等基础课程,邀请教育专家开展线上线下专题授课 3 场,覆盖家长 620 人次;为中高年级家长设计 “青春期心理疏导”“学业规划指导” 等特色课程,组织优秀教师、资深家长代表开展专题讲座 2 场,参与家长 580 人次;同步开设 “线上微课” 专栏,录制《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指南》《学生安全防护常识》等 12 节精品课程,供家长随时在线学习,累计播放量超 3000 次,充分满足家长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拓展 “多元联动” 校外实践平台。依托 7 个校外实践基地,打造 “社区服务实践 + 传统文化浸润 + 职业启蒙体验” 的三维实践育人体系:联合社区服务中心开展 “社区清洁日”“敬老爱老志愿服务” 等活动 4 场,参与学生 820 人次,助力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借助文化场馆资源,组织 “博物馆里学历史”“非遗技艺体验” 等活动 3 场,让 1100 余名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联合企事业单位开展 “走进企业” 职业启蒙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车间、办公场所,邀请行业代表分享职业成长故事,覆盖学生 650 人次,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
(三)强内容、重实效,激活协同育人 “内生动力”
1.推动家校社课程深度融合。联合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企业骨干共同研发《家庭劳动教育手册》《社区实践活动指南》等 8 套校本课程资源,将家庭劳动、社区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中,“家庭劳动打卡” 活动明确要求学生每周完成 2-3 项家务劳动,家长通过校园 APP 上传劳动照片或视频记录,学校每月评选 “劳动小能手”,目前已表彰学生 180 名,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率较活动开展前提升 45%。
2.开展 “精准化” 特殊家庭育人帮扶行动。略
3. 构建 “多元参与” 的学生评价体系。略
三、下一步工作规划
好消息
《家校共育工作材料汇编》(升级版)新鲜出炉!新品上架!汇编包括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工作纪实、工作简报、工作案例、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等,共9项58篇,具体目录如下
《家校共育工作材料汇编(升级版)》共9项58篇,具体目录如下,需要的朋友私信:
一、实施方案
01.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实施方案
02.学校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03.学校家校沟通实施方案
04.学校家校共育实施方案
05.学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06.学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07.学校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08.学校“家校共育活动周”实施方案
09.学校“家校共育活动周”实施方案
10.学校2025年“家校共育活动周”实施方案
11.学校“家校共育”专业化培训实施方案
12.学校“三特六常”家校协同工作方案
13.学校2025年“教联体”协同育人创新行动方案
14.学校“一日校长”活动实施方案
二、工作计划
01.学校家校共育工作计划
02.学校与社区间沟通合作工作计划
三、工作总结
01.《家校同心 共建共育》
02.《家校共育 赋能成长》
03.《点亮成长路,撑起一片天》
04.《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总结》
05.《春育花开•联心筑梦》
四、工作汇报
01.《家校携手连心 打造阳光教育》
02.《创新“345”家校社共育机制 携手护航孩子成长》
03.《“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尝试》
04.《完善机制,协同共育,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品牌》
05.《和美校园润“心”田 家校携手“共”成长》
06.《家校共建 携手共育》
07.《家校共建、携手共育》
08.《全员导师制“润心”》
09.《筑根基・谱新篇》
五、工作纪实
01.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纪实
02.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简报
六、工作案例
01.《家校共育携手,齐心共促成长》
02.《聚焦“1234”机制,画好家校共育同心圆》
03.《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04.《家校共育,共赴成长》
05.《“银未来”课程》
七、工作制度
01.学校“家长公约”
02.学校家校沟通公约
03.学校家校沟通工作群公约
04.学校家校沟通联系制度
05.学校“班级家校联系群”管理制度
06.学校“家校共育”十二项新举措
07.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细则
八、工作讲话
01.《共筑育人新生态》
02.《家校合力,共筑新篇》
03.《构建共同体的四个维度》
04.《化解家校沟通矛盾,做有智慧、有底气的教育同行者》
05.《在“家校关系”这条路上,我们不能总走“险道”》
九、工作方法
01.校长要做有策略的家校共育者
02.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五大要点
03.不失原则又不触犯家长的家校沟通原则
04.学校“家校共育”十二项新举措
05.“沟”而“通”,方为有效沟通—谈谈家校沟通那点事儿
06.“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07.家校沟通3点技巧:开放班级、设计难题、有效反馈
08.家校交往“十要十不要”指引
来源:学校工作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