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晚,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9日至9月25日期间多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情形,最近两个交易日连续涨停。
9月25日晚,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9日至9月25日期间多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情形,最近两个交易日连续涨停。
当天,上纬新材股票再度涨停,走出2连板,股价报132.1元/股,创出历史新高。若以年内最大涨幅统计,上纬新材在成为今年首只“10倍股”后再创纪录,又成为了首只“20倍股”。因此,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上纬新材股票于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开市起停牌,自披露核查公告后复牌。
这也是上纬新材股票自7月9日披露控制权变更事项以来的第二次停牌。公告表示,公司已关注到近期市场存在部分媒体关于上纬新材与实际控制人邓泰华及其控制的智元创新相关资产进行整合的讨论与报道,暗示这可能是股价连涨的主要诱因。
9月23日晚,上纬新材发布了关于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公告。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协议转让股份完成过户登记,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及表决权放弃后,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智元恒岳)和上海致远新创科技设备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致远新创)合计拥有公司29.99%的股份及该等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公司控股股东由SWANCOR IND.CO.,LTD.(Samoa)(简称“SWANCOR萨摩亚”)变更为智元恒岳,邓泰华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此外,智元恒岳和致远新创拟要约收购37%的股份,其中SWANCOR萨摩亚将以其所持上市公司1.35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3.63%)就本次要约收购有效申报预受要约。以此计算,智元恒岳、致远新创至多收购66.99%的股份。本次股份转让价格、要约收购价格均确定为7.78元/股(上纬新材上次停牌前收盘价)。以此计算,此次控制权交易总价款约为21亿元。
智元恒岳成立于今年6月25日,是为收购上纬新材而专门设立的持股平台,实际控制人邓泰华,正是智元机器人的董事长兼CEO。邓泰华此前曾是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原总裁。他与智元机器人核心团队的另一名华为出身的成员“稚晖君”彭志辉,成为此次收购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
然而对于被收购方上纬新材,“隐身幕后”的蔡朝阳却并不引人瞩目。
台湾发迹
1960年11月,蔡朝阳出生于台湾南投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了摆脱穷困的命运,自幼便对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的他,通过苦读考上当地名校台中一中,后来又考上台湾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本科)和高分子研究所(硕士)。
1992年,刚刚从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硕士毕业两年的蔡朝阳在台湾新竹创办了上伟企业社。有报道指出,为了创业,他将父亲给他的农地卖给了亲戚,并贷款凑了500万新台币作为创业基金。
上伟企业社瞄准环保和绿色能源材料,包括环保耐腐蚀树脂、风电叶片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对蔡朝阳而言可谓“专业对口”。他说道:“(大学时)专攻高分子材料也就是复合材料,当时真的很有兴趣,读得非常透彻,也(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创业初期,要想攻入客户的平台很难,蔡朝阳就负责攻坚。他说:“有点类似你想攻一个山头,碰到很多技术障碍,但是你直接拉绳上峭壁,把客户没办法处理的事情解决掉,这招非常有效。”
蔡朝阳将他的创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1992-1999年。在这个阶段,他将公司更名为上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纬企业)并在新竹投入树脂生产制造,将目标专注于乙烯基酯树脂与SMC/BMC用低收缩剂,日后成为上纬企业具有专精技术的领域;同时,上纬企业将工厂迁至南投市南岗工业区,也即今天上纬系总部所在地。
2000-2009年是第二个阶段,上纬企业开始走出台湾,进军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市场。这个阶段上纬企业的年销售额从2亿新台币增长到30多亿新台币。第三阶段上纬企业走向产品扩张,增加了风电叶片树脂,到该阶段末(2015年)达到第一个高峰,销售额接近96亿新台币。2015年之后,在风电叶片树脂领域站稳脚跟的上纬企业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新的发展趋势,蔡朝阳就找到台塑合作,成立上伟(江苏)碳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2020年做到17亿新台币的规模。
蔡朝阳曾许下愿景:到2025年营收目标达到300亿新台币。当然这个目标已经无法实现,根据上纬企业台湾上市平台公司上纬国际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是上纬新材幕后大股东,简称上纬投控)披露的2024年年报,其营收甚至不到80亿新台币,出现“倒退”。
进军大陆
2000年,上纬新材的前身上纬(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为上纬新材)便是在这一年创立。成立当时,上纬企业通过美国上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美国上纬)独资持股。
上纬新材成立初期,资金短缺是摆在蔡朝阳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拜访了无数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有一次,他为了能与一位潜在的投资人见面,在对方公司门口等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他的诚意和对项目的热情打动了这位投资人,为公司争取到了一笔宝贵的启动资金。
在市场拓展方面,蔡朝阳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新材料市场已经有一些老牌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公司想要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但蔡朝阳没有选择与这些企业正面竞争,而是另辟蹊径,专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细分领域。他带领团队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
这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小型造船厂,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树脂材料来提高船体的耐腐蚀性和强度。蔡朝阳得知后,亲自带领技术团队前往该厂,与工程师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上纬新材为这家造船厂量身定制了一款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这款产品不仅解决了造船厂的难题,还大大提高了船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凭借着这款产品,上纬新材在船舶制造领域打开了市场,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
2005年,上纬新材与一家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这次合作,上纬新材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拓展了国际市场渠道。此后,在蔡朝阳的带领下,上纬新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
“科创板首家台资企业”
2015年开始,蔡朝阳开始着手推动上纬新材的上市事宜,第一步就是实行企业改制。在这个过程中,蔡朝阳对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存在相同或相似业务的一些公司——包括在天津、江苏、马来西亚和台湾的4家子公司——进行了整合,以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使它们置于同一实体控制下。
为了实现整合目标,蔡朝阳通过上纬投控专门在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注册了Strategic Capital Holding Limited(Samoa)(简称Strategic萨摩亚),又通过后者出资注册SWANCOR萨摩亚,以及引入金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金风投控)作为内资法人,边整合边调整上纬新材的股权结构。至2017年实行股改时,上纬新材由美国上纬独资的架构被打破,包括SWANCOR萨摩亚、Strategic萨摩亚和金风投控在内的7家企业成为共同发起人。
其中SWANCOR萨摩亚和Strategic萨摩亚合计持有上纬新材88.75%的股份。而上纬投控间接持有这88.75%股份,是上纬新材的间接控股股东。蔡朝阳持有上纬投控13.47%股份,他的3个儿子及4个兄弟姐妹(包括一名兄弟姐妹之配偶)也在股东之列。但奇怪的是他们不存在一致行动关系,任意单一股东无法对上纬投控股东会或董事会形成控制,股权结构分散,因此上纬投控无实际控制人,从而导致上纬新材无实际控制人。
此后经过3年的努力,上纬新材最终得偿所愿,成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首家台资企业。上纬新材上市后,SWANCOR萨摩亚持股64.04%,Strategic萨摩亚持股15.2%,金风投控持股为8.93%。
而在业绩表现方面,2020-2024年,上纬新材营收一度突破20亿元(2021年),但随后滑落,2024年为14.94亿元;归母净利润最高为2020年的1.19亿元,最低为2021年的1257.71万元,2024年为8868.14万元。
这期间还发生过一段“插曲”:2021年,上纬新材投资2.1亿元购买美佳新材(831053.OC)定向发行5000万股的股票 ,占美佳新材发行后股份总数(当时)的23.81%,成为次于美佳新材创始人的第二大股东。
美佳新材用投资款中的1.6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新型环保系列液态环氧树脂(一期5万吨)生产线项目(后变更为“扩建年产15万吨系列环氧树脂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在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被发现存在违规扩建和违规审批的问题,被要求整改。
尾声
当然这并未影响上纬新材的此次“易主”。智元机器人的入主让上纬新材收获极高关注度,甚至有人猜测智元机器人志在“买壳”,以超越了已完成股改、正计划IPO的行业对手宇树科技,成为“具身智能企业第一股”。对此智元机器人相关人士表示:“非借壳上市,只是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
而对于蔡朝阳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运作。在上纬新材谋划IPO的同时,蔡朝阳同时在台湾投入离岸风电开发,但最终“烧了40亿(新台币)”后败兴而归。上纬新材的“成功”无论为他挽回了颜面。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弘一法师的这一诗词是蔡朝阳最喜欢的名言,他借用来形容自己的打拼过程,或许十分贴切。
来源:涂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