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痛风患者喝的4种粥,不升尿酸还有营养,建议收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5 09:3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得了痛风之后开始非常在意吃的东西,尤其是碳水和肉类,但对粥这类看起来“安全”的食物往往掉以轻心。

吃粥不会升尿酸?这个说法听上去靠谱,但并不完全对。不同种类的粥,原料结构、烹调方式、搭配细节都决定了它对体内嘌呤代谢的影响。

有些粥清淡但隐含高升糖风险,有些粥虽然不含嘌呤但间接推动了内源性尿酸合成。

真正适合痛风患者长期吃的粥,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低嘌呤、低升糖负荷、对肾功能没有负担。符合这三点的粥其实不多,甚至不少常见“养生粥”吃多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小米粥、小麦粥、绿豆粥。但真要做数据比对,会发现绿豆的嘌呤含量中等偏上,每100克约含70mg嘌呤,尤其是如果熬得不够烂,豆皮中的核酸物质释放不完全,会增加消化压力,也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

菌群一旦紊乱,嘌呤代谢和尿酸排出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日本爱知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异常的高尿酸人群,其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浓度下降,同时伴随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表达减少。

换句话说,光靠食物嘌呤含量判断粥的好坏不够,还得看它吃进去之后身体怎么“消化”这个过程。

那为啥说粥这种形式适合痛风患者?这是另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粥软、好吸收,就是健康。但从血糖角度来看,大部分稀粥的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尤其是白米粥。

它几乎不含膳食纤维,空腹食用时会迅速升糖,引起胰岛素水平波动。胰岛素高峰期会抑制肾小管的尿酸排出功能,也就是说,一碗白米粥吃下去,短时间内尿酸清除效率就被拉低了。

这个机制不是间接的,而是明确的生理干预。2020年武汉大学的一项双盲交叉研究验证了这一点,在两组痛风患者中,摄入等热量但升糖指数不同的两种粥,一组是高纤低升糖的燕麦粥,一组是普通白米粥,结果显示白米组的平均血清尿酸在饭后2小时升高了约18umol/L。

那什么样的粥才算真的“对路”?不是靠低嘌呤就行的。真正合适的粥必须有控制血糖、帮助排尿、抗炎三重功能。

其中很多功效是通过“搭配”实现的,而不是光靠一种谷物。比如,薏米和山药的组合就优于单独的糙米粥。

薏米含有一种叫薏苡仁多糖的成分,可以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山药中的黏蛋白则有助于肠道环境稳定,两者合起来不仅升糖速度慢,还能促进尿酸从尿中排出。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项临床观察显示,每天摄入100g薏米+50g山药煮粥的痛风患者,连续12周后尿酸平均下降了37umol/L,且体重稳定、未见肾功能恶化。

还有一个冷门食材是苦荞。很多人以为苦荞只能泡茶,事实上它用来煮粥效果更明显。

苦荞的芦丁含量高,能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少局部炎症,这对控制痛风发作时的肿胀和红热特别有帮助。

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于肝脏阶段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产生影响,从根源上削减尿酸的生成。

华西医院的一项实验性研究中,长期服用苦荞粥的痛风患者,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水平下降幅度达到23%,远高于控制组。

再说一个最容易忽略的误区,那就是“喝粥就不喝水”的习惯。很多老年人觉得粥水多,不用额外喝水,这种做法直接干扰了尿酸的稀释排出。

粥本身并不能替代纯净水,尤其是熬得久的稠粥,其中水分在胃里释放慢,并不能迅速刺激肾脏排尿。

而痛风人群中,最关键的管理点就在于“维持稳定的尿流量”,这是清除尿酸最直接的方式。临床上不少复发频繁的痛风患者,日饮水量不足是主要诱因之一。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痛风患者每日水摄入在2.5升以上,才能确保肾脏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完成尿酸清除任务。

有人说吃杂粮粥好,的确,但杂粮粥也是个模糊词。用哪种杂粮、比例多少、熬煮时间、有没有加盐,这些都会影响它的代谢表现。

玉米、燕麦、大麦这类膳食纤维高的谷物相对友好,但玉米粉加水速冲那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真正的低尿酸粥,不能靠“看起来健康”来判断,而是看它对代谢路径的影响。例如燕麦和藜麦的组合,能提高脂联素水平,而脂联素和胰岛素敏感性直接挂钩,胰岛素越敏感,尿酸排泄越顺畅。

这个机制过去被忽略了很久,直到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在一项代谢组研究中指出:尿酸和胰岛素信号之间存在双向调节,长期高尿酸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6倍。

再补充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加糖”这个习惯。即使是一些痛风患者也忍不住往粥里加点红糖、白糖,觉得量不多没事。

但单糖类摄入会迅速被肝脏吸收,导致肝脏代谢压力骤升,间接启动嘌呤合成。美国内分泌协会2018年的一项指南里明确指出,果糖是最容易导致血清尿酸升高的糖类形式,比葡萄糖升尿酸能力高出约40%。

而很多人吃的“红枣山药粥”“枸杞小米粥”这些,如果额外加糖,就已经失去原本“低尿酸食物”的作用了。控糖控嘌呤,是要同时进行的,不是选一个放一个。

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找到一款既不升尿酸、还能补充营养的粥,是不是可以每天都喝、长期只吃粥?

答案是不行。

粥作为饮食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痛风管理,但长期单一吃粥,会造成蛋白摄入不足、电解质不均衡,反而会让身体代谢变差。

特别是老年人或有肌少症倾向的人群,如果只靠粥,会导致肌肉量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尿酸生成速度也可能增加。

而且,长期优质蛋白摄入匮乏,会致使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降低,进而影响药物代谢与毒素清除。

解决方法不是戒掉粥,而是“让粥成为饮食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主角。把控总热量、安排好蛋白质和蔬菜摄入,让粥成为其中的一个“工具”,才能真的发挥它的营养价值,而不是变成一种错位的安慰。

[1]路哲.痛风病人饮食的护理进展[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临床医学健康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石家庄市鹿泉人民医院;,2025:417-420.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