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民情日记:知百姓心,解百家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09:42 1

摘要:在浙江绍兴,一本党员干部记录民情、为民解忧的“民情日记”,历经27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从嵊州乡村走向全国基层治理体系,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张“金名片”。

在浙江绍兴,一本党员干部记录民情、为民解忧的“民情日记”,历经27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从嵊州乡村走向全国基层治理体系,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张“金名片”。

身处“民情日记”的发源地,绍兴法院持续深化并创新这一传统,将其转化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司法实践,以司法公正全面提升工程为总牵引,把“如我在诉”意识贯穿到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打造“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通过系统感知民情、精准分析民情、及时回应民情,推动司法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生活、走进烟火人间。

理念之变:从“坐堂问案”到“主动访民情”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司法民情日记”首先带来的,正是办案理念的深层变革:从“坐堂问案”到“主动访民情”。法官办案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看卷宗,更要深入群众,穿透案情,感知民情。

“过去办案,卷宗几乎就是全部世界。现在不同了,‘司法民情日记’不断提醒着我们,卷宗之外,还有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生活世界。”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东关人民法庭庭长丁国芳感慨道。

今年7月的一个清晨,丁国芳接到来自77岁的老严的电话:“丁法官,井水清了!”这声朴素的报喜,为一场长达七年的邻里纷争画上了休止符。

谁能想到,就在一个月前,两家人还闹得不可开交:“法官,他家告我,我就告他,就算打十几场官司,我也奉陪到底”“你还有理了?打!打到分出个黑白为止!”

丁国芳清楚,纠缠多年的怨怼早已超越了法律条文所能覆盖的边界。若仅凭一纸判决强行切割,非但不能缝合伤口,反而会撕裂出更多、更深的诉讼裂痕。

于是,她决定走出审判庭,把法庭“搬”到纠纷现场,查清背后的“真相”。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勘察,纷争的源头渐渐清晰。

原来,一切的起因,竟是一口不起眼的老井。因陈家的洗衣废水长期通过紧邻严家水井的明沟排放,随着时间推移,沟渠淤塞,污水开始渗入井中。严家要求改道排水管,陈家则以“一直都这么排”为由拒绝。

由此,争执不断升级:严家截断明沟阻挡排水,陈家安装铁门“划清界限”;严家指责陈家柴烟“毒害”健康,陈家反称严家门户朝向不对……

锁定了症结,丁国芳主动协调村委,落实管道改造工程,同时联合村书记以温情软化双方对峙立场,两家那被积怨封住的心门,终于透进了和解的光亮。

一个月后,老严主动提交了撤诉申请,那口被污水浸染的井,已澄澈如初。而由浊变清的何止是井水,更是老严心头积压多年的苦涩终于释怀的滋味。

司法公正只有融入“感受”,以“如我在诉”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体察案件背后的真实情境与诉求,让那些未被言明的期待被尊重、被看见、被倾听。

在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有一份特殊的“抚养探望档案”,记录着185起案件、218名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让涉未成年人抚养探望案件实现了“零强制执行”,真正将“如我在执”理念融入司法实践的细微处。

这份档案的背后,是当地人外出务工比例高、聚少离多的民情现状,是绍兴法院“人民法庭一件事”改革在基层的生动映照。正是基于民情分析,也为了更好回应民需,法庭主动把审判、执行、疏导、帮扶整合为“一件事”,携手村嫂、妇联等多元力量,通过情感沟通与社会支持,督促履行义务,修复破碎关系。

近三年,三界法庭受理的离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3.14%,涉抚养、探望纠纷同比下降41.67%。通过感知民情,司法不再仅仅是判定对错,更成为治愈家庭、守护成长的长期力量。

一次走村入户的实地勘验,一份守护成长的暖心档案——这些看似微小的司法故事,正是绍兴法院推行“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的缩影。不是写日记、记笔记,而是推动法官感知民情、倾听民声,处理好案件背后涉及的群众情绪、民生诉求、风险隐患,努力做实定分止争。

民情的感知也需要体系化的支撑。2024年以来,绍兴法院通过浙江法院“司法公正在线”数字化应用,给每个案件赋上专属二维码,当事人扫码就能评价、投诉,12368热线、信访、代表委员等的意见建议也全部汇聚到这个“司法民情意见池”中,实现98.94%案件赋码、100%及时反馈,群众满意率达95%。

作风之变:从群众“盼的事”到法院“干的事”

定分不易,止争尤难;裁判易下,心结难解。司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厘清权利义务的边界,更在于修复被纷争撕裂的社会关系,在于让失落的个体重拾对生活、对法治、对未来的信心。

不久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新昌县人民法院青年法官何赛丽与案件当事人一行,向着海拔数百米的竹山深处攀登。脚下,是李白曾咏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巍巍山峰;心中,却是一场纠缠数年、关乎亲情与公平的自留山权属纠葛。

这起案件的起源,要回溯至1982年的自留山划分。四十余年时光,山形易貌、人事更迭,原本清晰的界线早已湮没于荒草。如今104国道改建征地,老吕与老郭因1500元补偿款争执不下,本是表兄弟的两人也因此闹僵。

案件受理后,何赛丽面对的是一张只有模糊描述,无坐标、无图纸的陈旧使用证。“既然图纸无法说话,那就走进山里去。”两次沟通未果,她决定上山勘验。

攀顶那一刻,众人气喘吁吁,却不由相视而笑。而勘验过程依然艰难:施工改变了地貌,标记的红绳一次次系上又被质疑。老郭坦言:“不是我要争,是怕再被‘和稀泥’。”

这番话让何赛丽意识到,真正的公平,不是“抹平”问题,而是厘清事实、尊重每一份权利。下山后,她赶往档案馆,翻出四十多年前的原始档案,一遍遍地比对、走访、核实,最终成功还原了地界图纸。

看着法官的手绘图纸和邻居证言,老郭最终开口:“法官,就按你画的这个图来,我信你!”随后,老郭当场返还了补偿款,一声哽咽的“小哥”,也让老吕湿了眼眶,几十年的兄弟情终于重修旧好。

一步步攀登,一次次求证,没有高高在上的指挥,只有扑下身子的实干。而这份实干源自“司法民情日记”所撬动的深层作风变革——法官不再仅仅追求程序终结,而是以定分止争为目标,以事心双解为追求,努力把公平正义写进群众心里。

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全国大法官研讨班指出“要高度关注民生案件背后交织的法理情,在定分止争上更加用心用情”。绍兴法院将这一要求深度融入“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

规范开展“立审执破”一站式、全链条诉讼服务,让解纷程序更少,促推便民措施更加优质高效;扎实推进共享法庭庭务主任专项培育行动,把解纷成本降下来、把群众感受提上去;持续深化县、乡、村三级联动执行工作机制,让权益兑现不再“最后一公里”徘徊……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的作风攻坚。

“我们正是通过‘司法民情日记’,把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立在法官身边,把监督评判司法公正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努力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法院‘干的事’。”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斌表示。

如今,“司法民情日记”不仅是“事心双解”的加速器,更成为检验司法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效能之变:从“数据库”到“催化剂”

如何将“司法民情日记”这一“数据库”转化为推动治理的“催化剂”,实现司法运行效能的整体跃升?

绍兴法院通过深入挖掘“司法民情意见池”,持续优化“感知—反馈—解决—提升”的工作闭环,将看似零散的民情系统整合,让每一份民心民意都不被忽视,每一处治理盲点都得以照亮。“司法民情日记”不再只是个案记录的载体,更进阶为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引擎。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法院不仅“听得见”群众诉求,更学会“听得懂”社会变化的脉动。以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为例,绍兴中院依托“司法民情意见池”中大量信息的数据挖掘和共性提炼,敏锐捕捉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劳动争议纠纷呈上升趋势,并迅速作出响应——不仅细化类案裁判指引,统一司法尺度,还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行业协会的协同,推动形成更清晰的用工责任指引和更畅通的纠纷化解通道。

正是凭借这样精准的司法响应,2025年1至8月,绍兴法院劳动争议案件上诉率同比下降3.17个百分点,司法裁判的认同感得到不断增强。

而这样的司法民情分析报告,绍兴中院每周都在发布。

对具有典型意义、反映司法工作短板的个案,举一反三,及时纠偏,推动法官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以个案办理助推整体面上提升。

对高频关切共性问题,形成风险预警清单和社会治理建议清单,针对性发送司法建议195份,整改反馈率达100%,助力实现治理模式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

2025年初,在“司法民情日记”平台上,数条对物业不满的当事人留言,引起了诸暨市人民法院枫桥人民法庭副庭长马程琳的关注。

“怎么才能从根子上化解业主和物业的矛盾?”马程琳对这些群众意见一一记录、总结成因、系统施治,研判物业矛盾纠纷的成因、类型、特点,最终形成《信托制物业模式司法建议书》。

事实证明,这个建议确实抓到了点子上,实施新模式后,业主对物业工作的满意度直线上升。

作为倾听群众心声、做实定分止争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司法民情日记”不断走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闭环进阶之路——

前端做实“民意感知”,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收集群众意见评价,并要求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尽可能全面地感知民情。

中端做实“有件必复”,将民情民意及时归类分流并督促查办,做到100%的群众诉求三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后端做实“以案促改”,有针对性地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转化为提升办案质量、促推类案治理的内生动力,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认可。

问题从群众中来,机制到实践中去。如今,“司法民情日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力,正在实践中走深走实,推动治理活力持续迸发:

——越城区人民法院常态化组织开展“如我在诉”服判息诉优秀案例分析评选活动,为干警处理同类案件、回应同类诉求提供生动教材和操作指导,推动经验共享、能力共进。

——新昌法院通过设立共享法庭、司法下乡等机制有力保障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促推330余起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助力镜岭水库5400余户的移民安置签约工作顺利完成。

——诸暨法院针对群众反映的“办卡易、退卡难”问题,通过发送司法建议,推动商务局实施“阳光预付”工程,实现356家预付卡经营主体的系统备案,促推预付式消费投诉量同比下降45%。

以人民的评价作为最终评价,正是“司法民情日记”所追寻的至深回响。这份写在古越大地上的司法答卷,以“主动察情”的自觉、“民心相融”的深情、“倾力解忧”的实干,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更将党的群众路线深深镌刻在司法实践的沃土之中。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余建华|通讯员:朱淑萍

责任编辑:张悦|联系电话:(010)67550765|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