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学所”)正在探索“核酸适体+人工智能”的路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学所”)正在探索“核酸适体+人工智能”的路径。
核酸适体“定位”健康杀手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症之王”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7.2%,究其原因,是缺乏生物标志物难以进行早期诊断,约80%的胰腺癌初诊即晚期。“我们发现,核酸适体技术是发现和鉴定疾病标志物的新途径。”医学所特聘研究员、创新研究院陈锡高介绍,针对胰腺癌标志物缺乏的难题,研究人员开发出核酸适体筛选新方法和测序新技术;医学所自主开发出核酸适体自动化、高通量筛选仪器,搭建自动化智能化筛选平台,实现胰腺癌适体与标志物的高效并行挖掘;在标志物确证方面,研究团队开发出融合适体筛选与多组学数据的胰腺癌早期诊断新算法,确定胰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组合,并快速完成临床队列验证。目前,胰腺癌多靶标早期诊断新方法已完成585例临床样本验证,准确率高达87%。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而mRNA肿瘤疫苗是免疫治疗的下一个突破口。医学所医学合成生物学中心副主任谢斯滔研究员表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mRNA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为突破国外mRNA递送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人员开发核酸适体-RNA精准递送新方法,全球首创无载体mRNA肿瘤疫苗进入临床验证安全性。他表示,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开发个性化肿瘤疫苗,延长疫苗效力,实现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长效预防。
在癌症精准诊疗进入新阶段之际,靶向核药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在微小转移瘤以及晚期无药可用肿瘤的有效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原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医学所将“原创靶向核药研发与临床应用”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靶向核药的原创性突破。医学所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雪强研究员介绍,研究团队依托所内独特的核酸适体靶向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核酸适体核素造影剂,首次在人体内实现“点亮”癌症,并成功应用于膀胱内癌症与炎症的精准区分。同时,医学所在新靶点和新型靶向配体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开发出双特异性核酸适体靶向核药,实现了原位肝癌模型的高效治疗。目前,医学所正与附属医院携手,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的核医学研究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建立国内首个α核药的系统化临床研究体系,推动科研与临床的双向循环。
人工智能“加速”研发设计
孤独症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活,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越早发现干预,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医学所研发了全球首个孤独症AI智能体“StellarCareAI”(星启AI),为孤独症患者提供“精准化筛查、个性化干预、智能化支持”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智能体能实时追踪最新科研和临床进展,已学习全球超25000份前沿研究成果,可快速精准地与医生、科研人员及家长交互沟通。医学所医学人工智能中心副主任陈广勇研究员介绍,试点数据显示,筛查准确率超85%,诊断窗口提前至18月龄,能让更多患儿能够在黄金干预期得到及时干预。医学人工智能中心研究员马宁和团队基于眼动追踪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软硬件设备,大大缩短ASD筛查用时(美国FDA同类产品半小时,该设备仅需3-5分钟),实现低成本、非专业人员便捷操作。据悉,目前该设备已在卫健系统部署试点,服务3000余名儿童,敏感性与特异性超过83%。
在疫苗研发与疾病筛查方面,人工智能也在发挥重要作用。据介绍,医学所医学人工智能中心以人工智能mRNA设计算法为核心,将AI设计直接导入真实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实现全球首个AI设计的COVID-19疫苗在海外上市,并助力全球首个食管鳞癌mRNA疫苗获得美国FDAIND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