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船山故里衡阳县曲兰镇在大革命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革命志士,如: 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革命烈士朱少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埋葬了另一位抗日牺牲的革命烈士——邹云,其遗体就安葬在曲兰镇召田村荒梍坪一角。透过“抗日革命烈士邹云墓”墓碑,人们仿佛又
船山故里衡阳县曲兰镇在大革命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革命志士,如: 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革命烈士朱少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埋葬了另一位抗日牺牲的革命烈士——邹云,其遗体就安葬在曲兰镇召田村荒梍坪一角。透过“抗日革命烈士邹云墓”墓碑,人们仿佛又听到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人间悲歌,看到了一尊不畏强暴、舍生忘死、威武不屈的军魂。
邹云,字龙云,号月初,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曲兰镇召田村栋堂湾一个农民家庭。邹云自幼聪明好学,私塾老师常常赞扬他“记性好,背书快, 日后必成大器。”他每天除了读书外,还要同一些小伙伴翻山越岭到鸡仔梍砍两担柴担回来。回家后仍吃不饱饭。到了 15 岁,他长得挺拔俊朗、处事少年老成,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出路,他远离家乡去当兵。到军队一年后,16 岁就考取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七期,三年后毕业(亦属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分配到陆军第 11 师任排长……
1937 年“卢沟桥事变 ”爆发,同年“八 · 一三松沪战役”上海沦陷,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屠城 30 万人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日军的一系列疯狂“三光 ”政策没有吓倒中国人民。中国军队一刻也没有停止还击,在此期间邹云随 11 师在苏南昆山嘉定一带同日寇周旋。经过近十年的历练,邹云已由一名见习排长擢升为营长,他是科班出身,指挥有方,又身先士卒,深得士兵拥戴,每次与日军作战,都出奇不意给日军以迎头痛击,当时他有“军中圣人”之称。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5 月,邹云奉命率部在昆山与日寇一次交战中,左眼被敌人子弹打伤,但他仍坚持不下火线忍痛指挥,直至击退日军才去医治。
由于伤势严重,团部特批邹云回家乡休养一段时间。这年 6 月,他回到了曲兰召田老家,妻子左惠初喜出望外、高兴不已,左惠初是大户人家女儿,温柔、漂亮、贤惠,虽读书很少,但深明大义、宽厚仁慈,他们于 1931 年冬结婚,1935 年生下一儿子,取名振涛,小名涛涛。儿子已 3 岁了,邹云还是第一次见面,他一把抱过儿子,亲了又亲。
邹云在家乡有个堂弟叫邹云初,是他满叔的儿子,身高 1.9 米,长得虎背熊腰,刚满 24 岁,身强力壮。邹云想, 自己部队与日寇长期作战,也有伤亡,需补充兵员,何不将邹云初带入部队,去打日本鬼子,他把自己的想法同满叔讲,满叔认为时局不稳兵荒马乱的,不同意,经过他多次找老人家做工作,说“不打败日本,家无宁日,国无宁日,让他为抗日效力,是十分荣光的事……”这样晓以大义,满叔终于同意了。
沐浴故乡的亲情,妻子悉心的照料,邹云眼伤恢复较快,一晃到7 月下旬,一个半月就过去了,他想前线正在打仗, 自己再不能赋闲在家里了,决定迅速返回部队。入夜,妻子抚摸他左眼的伤痕,泪水涟涟,以假期未到为由挽留丈夫再在家住一段时间,邹云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如今日本鬼子疯狂杀害我同胞,我的伤已好了,我应尽早归队,重返前线带领弟兄们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那时天下太平了,我们才可以团聚在一起。”两天后清晨,邹云趁妻子未醒之机,悄悄起床到满叔家喊起堂弟邹云初一起返回部队。
邹云回部队后,调到 55 师 65 团(师长叫李值南),李值南认为邹云会打仗,很器重他,戳升邹云为该团中校副团长兼二营营长,又兼任奉节县警备司令,设防奉节。邹云初也安排在二营当军需上士。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2 月初 6 日,邹云女儿三春降生了,妻子左惠初寄信给他,希望他回家看看女儿,邹云看完家信,想到前方战事日紧,哪有时间回家,只有将信收藏起。这年 11 月, 日寇要进攻武汉,湖北京山两面靠水,是武汉一道天然屏障,师长李值南调邹云率领 65 团驻守京山,阻止日寇进攻,这场战斗一直打了三天三夜,邹云率部队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阵地仍在我方手中。到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午一点多钟,敌人又次发起冲锋,待日军离阵地不远时,邹云大喊一声 :“ 弟兄们,给我冲,打死这些日本狗强盗! …… ”他率先冲出指挥所向敌人进攻,就在这时,敌人的子弹疯狂地扫射过来,邹云头部、胸部多处中弹,倒在了战场上。
邹云牺牲的消息传到师部后,师长李值南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当即决定要将邹云遗体安葬到湖北宜昌烈士陵园。邹云初却表示: “是他带我出来,他牺牲了,一定要让他回到家乡去。”李师长同意邹云初的意见。于是在当地一个乡绅家买来一根很大的独柏树,连夜赶做棺材,雇请 8 个民工,又安排一班士兵荷枪实弹一起护送灵枢返回老家。
那时交通不便,护送灵枢队伍历时近一个月,才到达衡阳。得知“英雄回家”的消息,成千上万的市民都自发地燃放鞭炮,迎接英雄归来。灵柩快到洪罗庙时,召田、曲兰、赛桥等几个村两百多个乡亲步行三、四十里山路走到洪罗庙去接自己的英雄,灵枢所到之处,人们纷纷涌到路旁,摆上供品祭奠,鞭炮齐鸣。灵枢运到老家召田村,灵堂设在新铺子桥头河州坪上。山峰低头,河水鸣咽。全村父老乡亲都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前去悼念自己的英雄,哭声恸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手提米酒、水果、三牲等供品来悼念邹云烈士,悼念活动持续半个月之久,出殡那天,枪炮齐鸣,热闹非凡,挽联、花圈、奠帐铺天盖地,送葬队伍长达三华里,不得不绕道相邻的双东村朱公祠再返回荒梍坪下葬。
民国二十九年(即 1940 年)邹云被授予“特别抚恤令”。其抗日功著,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被人民广为传颂。烈士牺牲五年后,中国人们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
全国解放后,邹云烈士的遗孤邹振涛被送到衡阳市道南中学(现衡阳市外国语学校)读书,享受人民助学金,直到参加工作,邹振涛早已在衡阳县人民医院退休并于 2020 年病逝。孙子邹旭东、孙媳也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孙女邹华在湖南省人民警察学院工作。外孙杨利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邹云烈士的事迹上报国家民政部,经核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 1986 年 6 月 21 日向烈士遗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来源:邹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