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张稀哲补射空门的身影划过工体草坪,VAR的介入提示音骤然响起。主裁判买买提江没有丝毫犹豫,转身走向场边监视器,最终依据回放判定因进球前犯规而进球无效。这一幕与两周前鲁申之战的画面形成刺眼反差——彼时面对泰山队的点球申诉,他挥手拒绝查看VAR的不耐烦姿态,至今
当张稀哲补射空门的身影划过工体草坪,VAR的介入提示音骤然响起。主裁判买买提江没有丝毫犹豫,转身走向场边监视器,最终依据回放判定因进球前犯规而进球无效。这一幕与两周前鲁申之战的画面形成刺眼反差——彼时面对泰山队的点球申诉,他挥手拒绝查看VAR的不耐烦姿态,至今仍定格在球迷记忆中。有人认为是山东泰山球迷的集体“讨伐”,才让买买提江不再顽固相信自己。从“拒绝回看”到“主动复核”,买买提江的判罚风格突变,真的是因为泰山球迷的批评促成了这种转变吗?
鲁申之战的争议是这场判罚讨论的起点。申花球员李可推搡泰山门将王大雷后,队友汪海健角球破门得分,买买提江未作任何表示;刘洋传中球明确击中申花后卫马纳法张开的手臂,VAR裁判顾春含介入提醒,转播画面却清晰捕捉到他挥手拒绝回看的场景。两次关键判罚的疏漏,不仅让泰山队错失这场比赛的争胜主动权,更让买买提江陷入舆论漩涡。山东球迷翻出其过往执法记录,发现他执法泰山11场比赛仅让球队取得3胜,多次争议判罚叠加此次“拒看VAR”事件,批评声浪几乎将其淹没。
舆论风暴后的连锁反应更耐人寻味。中超第25轮裁判名单中,买买提江的名字悄然消失,外界猜测其可能遭遇内部停哨;而曾提醒他错判的VAR裁判顾春含,更是直接被降级至中乙执法。尽管中国足协随后出具评议报告,以“视频角度不清”“符合规则”为由驳回泰山申诉,给买买提江“正名”,但这种“先停哨后正名”的操作,难免让人猜测其判罚风格已受到干预。
复出执法国安与大连的比赛时,买买提江的判罚逻辑彻底转向。当VAR提示张稀哲进球前存在疑似犯规,他即刻到场边回看回放,最终吹罚进球无效——即便不少球迷认为,张稀哲的动作尺度甚至小于鲁申之战中李可的推搡动作。这种对VAR的突然依赖,与此前“迷信自身判断”的形象判若两人,不禁引发联想:是泰山球迷的猛烈批评让他收敛了主观决断?还是“内部停哨”的经历迫使他更谨慎地使用技术工具?
拨开表象可见,这种转变或许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从技术层面看,中超VAR系统的“薛定谔式介入”本就充满变数——足协将“介入”缩窄为“改判”,VAR室可自主选择回放画面,甚至最终释放给现场大屏的内容需经制片人“建议”。鲁申之战中所谓的“画面不清”,可能只是裁判拒绝回看的借口;而国安场次的“主动复核”,或许源于更清晰的技术支持,或是VAR介入流程的差异。从裁判生态而言,顾春含因提醒错判遭降级的遭遇,难免让主裁们在与VAR互动时更加谨慎,毕竟没人愿意成为下一个“被处罚者”。
买买提江的判罚转向,本质上是中超裁判公信力困境的缩影。当VAR本应是“纠错工具”,却因流程不透明、标准不统一,沦为“可选择性使用”的争议道具;当裁判的判罚选择既要承受舆论压力,又要应对内部规则的模糊干预,其执法逻辑的摇摆便成为必然。是泰山球迷的批评改写了他的判罚习惯?还是面对不同场次的技术条件与潜规则做出了调整?正如外界所言,个中真意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看人下菜”式的判罚温差,正在不断侵蚀联赛根基。球迷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偶尔的误判,而是判罚标准的不可预期与不透明。当“摸耳机算沟通、指屏幕才算介入”的话术横行,当裁判的回看选择随场次与舆论波动,中超联赛的公平底线便在一次次争议中不断后退。
(转发须本人同意,抄袭必究,图片均来自网络图库,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狮王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