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国工程当工匠|他们在“地球裂缝”之上建成世界第一高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08:16 1

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国工程频繁上新,深中通道跨江贯通、白鹤滩水电站“鹤”舞金沙、“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纪录……一个个震撼世界的大国工程,勾勒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凝结着无数平凡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这些劳动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雕琢每一个细节,以坚守执

开栏的话

“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国工程频繁上新,深中通道跨江贯通、白鹤滩水电站“鹤”舞金沙、“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纪录……一个个震撼世界的大国工程,勾勒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凝结着无数平凡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这些劳动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雕琢每一个细节,以坚守执着的信念攻克每一道难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匠。

大国工程托举强国梦想,工匠精神铸就时代丰碑。即日起,本版推出“我在大国工程当工匠” 栏目,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大国工程现场,感受工匠们的坚守与热爱,见证中国智造的力量与荣光。敬请关注。

今天,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两岸车程从原来的两小时缩短至两分钟。

当第一辆车驶过大桥,李平安激动得想落泪。那些在峡谷里与风“较劲”、与细节“硬碰硬”的日子瞬间涌上心头。

花江峡谷,山高水急,峡深千米,被地质学家称为“地球裂缝”。由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承建的花江峡谷大桥,以桥面高625米、主跨1420米,创下高度和主跨两项“世界之最”。

天堑之上,这一高一跨、一“竖”一“横”给大桥建设者带来严峻考验。建设高峰期,有1000余名像李平安这样的建设者在“天桥”之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为工人扣紧“安全带”

“14级的峡谷风一刮来,215吨的钢梁在600米高空晃得像钟摆一样。”回忆起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经历,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六安高速第LATJ-8项目部工区负责人李平安的讲述里,满是惊心动魄的细节。

花江峡谷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与黔西南州贞丰县相交的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崇山峻岭被北盘江切割出一道深深的裂痕,峡谷两岸峰峦蜿蜒,山崖耸峙,花江峡谷大桥就横跨于深切的U型峡谷,这里最高风速可达14级,施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吴朝明(右)、李平安(左)和同事们在一起检查工地安全。

为了能在大风中安全修建工程,贵州桥梁集团与相关高校、企业合作,引入了大量先进科技进场。项目部旁的高山上布置有激光雷达风控系统,能24小时捕捉风速、风向、风攻角等风场情况。

但是,再强大的科技,也需要施工现场的细致管理,95后李平安就是这里的一名管理者。

在工友眼里,他已是转战多个工地的“老师傅”。“我的责任就是确保现场每一位工人都能安全施工、平安回家。所以我每天精神都保持高度紧张,连一颗螺丝摆错位置我都会去管。”李平安说。

李平安和同事们一起调试设备。

修过这么多的桥,峡谷风第一次成为李平安最头疼的“对手”。

“冬天的风裹着寒气,手冻僵了连安全绳都攥不紧。”那是2023年修建主塔时,正在施工电梯里的李平安和同事,突然遭遇8级大风——按照规定,电梯超过6级就不能运行,他们被困在高空整整40分钟。更惊险的是今年5月,桥面附属施工时,一阵14级大风突然袭来,钢梁在高空剧烈摇晃,李平安差点被吹到栏杆边,现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为了应对风的威胁,李平安在3年多时间里,每一天都要随时查看手机“盯”风,“只要风速接近警戒值,就马上叫停作业”。

在最关键的钢桁梁吊装环节,每段钢梁重达215吨,风一吹就容易偏离位置。李平安每天全程跟踪吊装,“眼睛都不敢眨,差一厘米都可能出问题”。夜里,他还会为工人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分析和盘点一天施工的风险和隐患,为工人扣紧“安全带”。

攻克世界级难题

在花江峡谷大桥项目部,藏着一个鼎鼎有名的工作室——吴朝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支团队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捕风的人”。

吴朝明在花江峡谷大桥上巡查。

为了攻克大桥耐久性、峡谷强风、山区大跨径吊装这三大世界级难题,2021年7月,贵州桥梁集团在花江峡谷大桥项目部专门成立技术带头人吴朝明领衔的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9名职工组成生产突击、科研攻关等5个小组。他们扎根崇山峻岭,鏖战悬崖绝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桥梁建造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每天与捉摸不定的风打交道,是吴朝明和同事们的日常。

吴朝明(右一)带领青年突击队夜间调索。

“猫道”是悬索桥施工时,架设在主缆之下、平行于主缆的线形临时施工便道。为了增强“猫道”的抗风能力,吴朝明和同事们绞尽脑汁,最终,他们决定加大“猫道”承重绳重量、提高横向通道刚度,从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有吴朝明团队在,工友们心里踏实了很多,大家都相信他们。”项目副经理王淞钰说。

大桥建设中,面对传统索鞍承载力不强、耐久性不足、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吴朝明带领团队首创研发了“轻量化锻焊结构索鞍”,通过优化材料与工艺,使力学性能提升了30%以上,用钢量节约29%,相当于给大桥“瘦身健体”。这一技术填补了世界山区大跨径悬索桥索鞍设计空白,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针对大跨径钢桁梁吊装难题,吴朝明和工作室职工研发出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运用高清摄像头、北斗系统和物联网技术,为钢铁巨人“搭积木”,实现全天候智能监控和一键吊装,将高空作业人数从20人缩减至2人,吊装对接时间缩短1小时,精度达到毫米级。仅用73天就实现了大桥合龙,吊装速度创下世界第一。

和细节“硬碰硬”

施工高峰期,李平安管着600多名工人、10多个施工队,他的管理办法就一个字——“盯”。混凝土施工队的班组长康绍勇,是他“盯”得最紧的人。

康绍勇在花江峡谷大桥上施工。

“主塔施工那阵子,我一天10个小时有8个小时跟着他。”李平安笑着说,小到钢筋安装进度,大到当天浇筑混凝土的人数和时间,自己都要一一核对,“不是信不过,是这么大的桥,容不得半点马虎”。

有着20年桥梁施工经验的康绍勇坦言,这是他第一次碰到这么高难度的混凝土工程。“刚开始,钢筋安装不达标,李平安天天找我‘算账’,批评完又拿着图纸手把手地教。”康绍勇记得,一次施工平台安装,原方案存在安全风险,李平安连夜帮他们修改方案,建议用预埋螺栓连接,后来的安装又快又安全。

两人一个“严”,一个“专”,为了施工质量和各种细节“硬碰硬”。

李平安见到工人未系安全带立马打电话给康绍勇,要求整改;钢筋连接哪怕多出一丝,也会要求返工。康绍勇说:“真是怕他呀,但这么大的桥,不能不严格。”

在工地上,康绍勇的“较真”丝毫不输李平安。桥面施工离江面600多米,安全是底线,他会挨个检查管道加固情况,一个小零件松动都要立刻修整;在质量上更是“吹毛求疵”,从模板搭建到混凝土浇筑,每天都要在工地上转好几圈。

为了这座桥,康绍勇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刚进场时还因高强度工作瘦了10斤。“这么大的项目,能参与进来就很值得。”他说。

李平安则把家“搬”到了工地,4年里每年有11个月都守在这里。“家人偶尔也会抱怨,但更多是骄傲。媳妇总跟别人说,我爱人在修世界第一高桥。”李平安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记者 | 李丰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