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八月初七,通常落在公历的九月初,此时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 “白露” 前后。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时节,暑热渐消,秋凉伊始,清晨的草木上开始凝结晶莹的露水,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无论是农事活动、民间习俗还是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七,白露时节近,秋意渐浓时,添衣物,收露水,顺应天时如意健康
农历八月初七,通常落在公历的九月初,此时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 “白露” 前后。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时节,暑热渐消,秋凉伊始,清晨的草木上开始凝结晶莹的露水,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无论是农事活动、民间习俗还是饮食起居,都深深烙上了季节转换的印记。
一、 农谚语:洞察天时的智慧结晶
农谚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观察自然、总结规律的智慧精华。关于八月初七前后的农谚,主要围绕着“白露”节气展开,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这句谚语表达了农民对白露时节晴好天气的期盼。如果白露前后天气晴朗,意味着秋高气爽,日照充足,非常有利于水稻等秋收作物的最后灌浆和成熟,预示着将是一个丰收年,收获的谷米会像白银一样饱满亮泽。
·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这则谚语精准地描述了此时的气候变化。到了白露节气,北方的冷空气开始活跃,南下的次数增多,天气真正开始转凉,夜晚的凉爽感会一天比一天明显。这是在提醒人们,要适时添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 “白露雨,有谷碾无米”
这是一句警示性的谚语。如果白露时节阴雨连绵,则不利于庄稼的生长和收获。持续的雨水会导致谷物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甚至引发病虫害和倒伏。即使有谷穗可以收割,也出不了多少好米,影响收成。
· “八月初七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这是一句非常形象的谚语。农历八月初,北方开始可见南飞的大雁。古人认为,大雁南飞是寒冷即将到来的信号,它们仿佛用脚带来了北方的寒霜。这预示着深秋和冬季不远了,农事需抓紧。
二、 民俗活动:顺应自然的传统仪式
在八月初七这个时节,虽然不像中秋、重阳那样有全国性的大型节日,但一些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同样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敬畏。
· 祭禹王: 在太湖沿岸地区,渔民会在白露时节举行盛大的“祭禹王”活动。禹王即大禹,是渔民心中的水路之神。此时正值秋季,是太湖捕捞的黄金季节,渔民们祈求禹王保佑风调雨顺、渔获丰盈、出行平安。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唱戏、祭祀等,场面十分隆重。
· 收清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古人认为,白露时节的露水带有大自然的精华,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民间有在八月初七清晨收集花草上露水的习俗,用以擦拭眼睛,传说可以明目,或用来泡茶酿酒,寓意祛病延年。
· 吃龙眼: 在福建福州地区,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滋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且白露前的龙眼个大核小,口感最好。吃下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一样补,虽为夸张之说,但体现了民间“应时而食”的养生智慧。
三、 饮食特点:应季而食的养生之道
“民以食为天”,八月初七的饮食文化核心在于 “防秋燥、健脾胃” ,为即将到来的秋冬积蓄能量。
1. 品尝秋果: 此时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除了龙眼,新鲜的葡萄、秋梨、石榴、大枣等纷纷上市。这些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水分,能有效缓解秋天的干燥,润肺生津。特别是秋梨,常被用来制作冰糖雪梨羹,是经典的秋季润燥甜品。
2. 饮用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的说法。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即“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般娇嫩不经泡,也不似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清香,尤受老茶客的喜爱。品一杯白露茶,最能感受秋天的韵味。
3. 煲制养生汤粥: 天气转凉,人们的胃口变好,是进补的好时机。但初秋不宜大补,应以清淡、平补的汤粥为主。山药粥、红薯粥、银耳莲子羹等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一些地方会炖煮白露鸡汤或鸭汤,加入当归、黄芪等温和的药材,为家人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4. 酿造白露米酒: 湖南资兴、三都等地区有酿造白露米酒的古老习俗。每年白露时节,当地人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制米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为“白露米酒”。相传喝了这种酒,可以避免在旅途上沾染瘴气,同时也用来招待客人,寓意吉祥。
农历八月初七,如同一个优雅的过渡,静静地立于夏末秋初之间。那些流传至今的农谚,是祖先们与天地对话的语言;那些朴素的民俗,是人们敬畏自然、感恩生活的体现;而那些应季的饮食,则是最接地气的养生哲学。在这个时节,不妨放慢脚步,品一杯白露茶,尝一颗秋梨,感受那份由内而外的清凉与丰盈,体会传统文化在平凡生活中绽放的光彩。
来源:青春美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