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早已揭示物质富足与精神文明的共生关系。但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深刻转型,“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娱乐狂欢、“谈事先问能赚多少”的金钱执念、“排队总想插队”的利益算计,却成为部分群体的价值选择。这种取向并非单纯的
文/保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早已揭示物质富足与精神文明的共生关系。但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深刻转型,“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娱乐狂欢、“谈事先问能赚多少”的金钱执念、“排队总想插队”的利益算计,却成为部分群体的价值选择。这种取向并非单纯的个体道德滑坡,而是经济模式、媒介环境、教育引导与社会治理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经济转型与消费主义:价值物化的土壤
市场经济重塑了资源分配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众的价值评判标准,为“三至上”观念提供了生长空间。
(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1. 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市场经济以“效率”为核心,让部分人将“赚钱”等同于“成功”。2024年某统计部门数据显示,39.6%的受访者将“收入水平”作为人生价值首要标准,远超“道德修养”(12.3%)与“社会贡献”(15.7%)。如2024年国家某税务部门曝光的某头部直播公司,通过拆分合同偷税1.2亿元,团队坦言“直播核心就是赚钱,合规是次要的”。
2. 贫富差距催生焦虑。我国基尼系数仍有0.466,金融、互联网行业工资是制造业的2.3倍。社交媒体放大高收入群体的奢华生活,让大众失衡。智联招聘2024年报告显示,62.1%求职者选工作先看薪资,有人明知“流量造假”岗位不合规,仍为3万月薪入职。
3. 短期利益的不良诱导:部分行业为盈利传递“金钱优先”观念。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曝光12家理财机构,以“月收益超10%”骗5万投资者3.8亿元,甚至暗示“赚钱无需守规则”,不断弱化大众的道德底线。
(二)消费主义的深度渗透
1. 商品成“身份符号”。消费主义让商品从“好用”转向“显身份”。2024年中消协数据显示,25-35岁人群中47.2%为品牌溢价买单,32.8%称“买奢侈品是为社交认可”。某高校毕业生为2.8万元名牌包借网贷5万元,无力偿还后坦言“有名牌才觉得有价值”。
2. 娱乐消费绑架生活。消费主义将娱乐包装成“解压刚需”。2024年CNNIC报告显示,网民日均刷娱乐APP 2.8小时,是学习时间的4倍;教育部监测发现,38.5%本科生因沉迷娱乐挂科,还觉得“开心最重要”。
3. 节日变“消费狂欢”。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被消解,春节抢红包、双十一玩促销游戏成主流。2024年阿里巴巴数据显示,8亿人参与双十一娱乐活动,仅12.3%关注商品质量,其余称“只为好玩解压”。
二、媒介变革与算法逻辑:价值异化的推手
互联网与智能算法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流量至上”的逻辑让“三至上”观念加速扩散。
(一)算法的同质化围猎
1. 娱乐内容过载。算法为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优先推低俗娱乐内容。2024年国家网信部门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68.3%内容是娱乐类,“明星八卦”“搞笑段子”占比超50%。2024年8月,200多粉丝围堵机场追星,致值机柜台关闭1小时,粉丝还称“追星是我的娱乐,别人管不着”。
2. 金钱内容驯化。“快速赚钱”“副业变现”类内容传播量是公益内容的7.2倍(2024年字节跳动数据)。某博主伪造“年赚百万”记录,卖1980元炒股课骗1.2万人,正是算法放大“金钱至上”的结果。
3. 个人利益的信息茧房。算法推送“维权占便宜”“躲规则获利”等内容,弱化公共意识。清华大学2024年报告显示,37.8%关注个人权益的用户会屏蔽公共责任内容,某业主看了“改楼道当储物间”视频后违规改造,还觉得“维护个人利益没错”。
1. 利益表达显性化。42.7%用户发内容优先提个人利益(2024年某社科院数据),有人伪造支教经历涨粉10万后带货,被揭穿仍称“只是想吸粉”。2024年10月景区插队冲突中,插队者直言“我赶时间,方便最重要,插队不违法”。
2. 严肃话题娱乐化。35.6%的公共事件讨论中,“玩梗”“调侃”占比超40%(2024年中国某传媒大学数据)。某企业曝光生产过期食品后,有人发“吃了也没事”的段子,还做表情包,削弱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3. 虚拟身份逐利化。2024年京东报告显示,当年有3万起恶意差评勒索案,有人组建团伙向商家索赔偿,还称“网上赚钱不用讲道德”。
三、教育偏差与社会治理:价值引导的缺位
“三至上”观念盛行,本质是教育“价值培育”弱化、社会治理“正向激励”不足。
(一)教育的价值失衡
1. 功利化挤压德育。68.2%中小学以升学率为核心,德育课每周仅1.2节,且多是“背书考试”(2024年某教育部门数据)。某中学班干部竞选,学生送零食拉票,还说“老师只教我们争第一,没说要公平”。
2. 家庭价值观错位。51.3%家长常跟孩子说“赚钱最重要”,仅23.8%教孩子关注他人(2024年中国某家庭教育学会数据)。某高校学生月息10%放贷,逼3名同学休学,还称“爸妈说没钱没尊严,我只是在赚钱”。
3. 高校教育功利化。72.5%理工科学生课程不涉伦理,81.3%经管类课程只讲“利润最大化”(2024年某教育部门调研)。某财经学生实习时,老师教“拆分合同避税”,还说“客户要结果,别管合规”。
(二)社会治理的不足
1. 公共利益惩戒弱。霸座、占消防通道等行为平均罚款200元,执行率不足30%(2024年某市监局数据)。某业主长期占消防通道,收到整改书仍不改,称“罚200元我认了”。
2. 正向价值传播弱。仅28.5%的人能说出3个道德模范事迹,某明星官宣恋情话题讨论量是道德模范评选的378倍(2024年央视数据),公益广告观看完成率仅15.7%,远低于娱乐短视频。
3. 正向行为激励缺 。62.3%志愿者未获认可,31.5%因“付出没回报”退出(2024年中国某志愿服务联合会数据)。某志愿者因照顾老人没时间工作被辞退,无奈退出公益。
结语
“三至上”观念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体现,并非不可逆转。破解困境,教育上可在中小学增设“公共实践课”、高校加开“职业伦理课”;媒介上可要求平台将正向内容推送占比提至30%以上;社会治理上可提高霸座、占消防通道等行为的罚款至500-1000元,给志愿者发“服务时长积分”兑换公共服务优惠。
其实每个人也能从小事改变:刷视频时划走低俗内容,买东西前想“是否真需要”,排队时多等一会儿。你觉得身边“三至上”现象多吗?有没有哪件小事,你已经开始改了?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