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己酉年二十文大清铜币古币交易加V:18975112653在清末货币改革的洪流中,己酉年(1909年)二十文大清铜币如同一枚凝固的时光胶囊,承载着王朝末路的财政挣扎与制度革新。此币由四川造币局铸造,直径3.4厘米,重13.66克,采用含铜85%的红铜材质,正面中
己酉年二十文大清铜币古币交易加V:18975112653
在清末货币改革的洪流中,己酉年(1909年)二十文大清铜币如同一枚凝固的时光胶囊,承载着王朝末路的财政挣扎与制度革新。此币由四川造币局铸造,直径3.4厘米,重13.66克,采用含铜85%的红铜材质,正面中央以楷书镌刻“大清铜币”四字,内嵌“川”字以示产地,上方满文与两侧“己酉”“度支部”字样,清晰勾勒出其发行背景——光绪三十四年户部改制为度支部后,中央政府试图通过统一币制挽救财政危机。背面蟠龙纹饰威严,龙身盘踞于珠圈之内,下方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则透露出清末货币体系与西方接轨的尝试。
这枚铜币的稀有性源于其短暂的流通史。宣统帝在位仅三年,加之二十文面值在当时经济环境下难以推广,导致大量试铸币被回炉重造。据记载,河南“汴”字版仅试铸三百枚,而中心“吉”字版存世量更不足二十枚,其中XF45品相者仅五枚。2024年,一枚品相完好的“川”字版二十文铜币以172.8万元成交,其价值不仅源于材质与工艺,更在于它见证了清王朝从传统铸币向现代金融制度转型的阵痛。包浆醇厚的币面,仿佛仍在诉说着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户部大清铜币闽字版当制钱十文
丙午年(1906年)户部大清铜币闽字版,是清末货币版图中的一抹独特印记。此币由福建户部官局铸造,直径约2.8厘米,重7克左右,正面中央“大清铜币”四字端庄大气,中心“闽”字点明地域属性,上方满文与两侧“丙午”“户部”字样,构成完整的发行标识。背面蟠龙腾跃于珠圈之上,龙鳞清晰可辨,下方“当制钱十文”与外缘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形成中西合璧的视觉语言。
闽字版的珍贵性,在于其存世量与历史地位的双重稀缺。清末福建地区因战乱频繁,铸币损耗严重,加之户部对各地铸币权的逐步收缴,使得地方版别铜币愈发罕见。尤其是“光绪年造”与“宣统年造”的细分版式中,部分文字笔法差异细微,却成为鉴定真伪的关键。2025年,一枚品相极佳的闽字版十文铜币以152万元易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钱币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上,更在于它作为清末地方财政与中央集权博弈的实物见证。包浆自然的老铜光泽,恰似历史的年轮,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丙午年川字二十文大清铜币
丙午年(1906年)川字二十文大清铜币,是清末四川地区货币铸造的巅峰之作。此币由四川户部造币厂铸造,直径3.3厘米,重12克左右,正面中央“大清铜币”与“川”字组合,上方满文与两侧“丙午”“户部”字样,构成严谨的版式框架。背面蟠龙图案独具特色,龙身呈S形蜿蜒,龙爪锋利,下方“当制钱二十文”与外缘英文环绕,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美学。
川字版的珍稀性,源于其铸造工艺与历史背景的双重特殊性。清末四川地区因地理位置封闭,铸币模具多由本地工匠手工雕制,导致同一版别下存在诸多细微差异,如龙纹形态、文字笔法等。其中,“歪嘴地方龙”版因龙头微偏、龙目斜视而得名,存世量极罕。2025年,一枚品相完美的“歪嘴地方龙”版川字二十文铜币以178万元成交,创下同类钱币拍卖纪录。其价值不仅在于工艺的精湛与版式的独特,更在于它作为清末四川经济独立性与中央集权矛盾的实物载体,承载着巴蜀大地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
来源:老胡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