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国|透明不等于裸奔:反思西贝的“开放后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0:37 1

摘要:在公共关系(传播学的分支)中,有一种常见的危机应对策略:邀请媒体和公众进入组织的“核心区域”,以透明化展示来化解外界质疑。食品制造企业开放生产车间、餐饮企业开放厨房,正是这种典型的“透明化”操作。在概念上,它接近“第三方监督”或“现场参观”(plant tou

在公共关系(传播学的分支)中,有一种常见的危机应对策略:邀请媒体和公众进入组织的“核心区域”,以透明化展示来化解外界质疑。食品制造企业开放生产车间、餐饮企业开放厨房,正是这种典型的“透明化”操作。在概念上,它接近“第三方监督”或“现场参观”(plant tour / press visit),本质是借助公众亲历感与可见性,来构建信任。

危机公关中的透明化策略有三层逻辑:

第一,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公众对未知的恐惧与猜疑;第二,构建组织正当性,强化“我们符合标准”的印象;第三,通过坦诚和善意姿态换取公众信任。

但前提是,“透明”过程必须足够“完全、可控”,甚至经过设计与排演。这是任何一名在家请客吃饭的人都知道的常识。

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热烈欢迎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就是一次经典的“透明公关”:窑洞、秩序、清廉、抗日士气都展示出来,赢得了美国和世界舆论的支持。

1990年代的海湾战争,美军采取embedded reporting(嵌入式采访),让CNN等媒体记者随军采访并接受军方提供的交通便利和保护措施,从而获得记者的好感,间接地限制其获得的信息范围信息,最终z美军官兵在记者笔下成为了“最可爱的人“。

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也面临巨大信任危机。它同样开放后厨,但做得极为谨慎:只开放样板店,而非全国门店;公关人员全程陪同,突出冷链、分区、检测等规范环节;风险环节被隔离,展示重点被有意引导;舆论焦点被转化为“肯德基愿意接受监督”。

以上三个例子的共同点是:透明不是裸奔,而是让公众看到“被安排好的真实”(当然我们也愿意这是自然的真实),从而增加公众了解,恢复公众信任。

反观这次事件中的西贝:在西贝老总的一声令下,全国370家门店同时开放,风险倍增;员工没有受过媒体培训,解释“中央厨房不是预制菜”时逻辑混乱,口无遮拦;冷冻鱼、预加工南瓜、半成品和厨师无证等全都暴露。此时“透明”不仅无法消除危机,反而成了放大镜,把各种“预制”细节无限放大,反而证明了消费者的担心,击碎了他们的信任。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准备的透明是裸奔。从延安到海湾,从肯德基到西贝,我们看到危机公关的一条规律:有效的透明必须是选择性的透明;透明既要展示真实的一部分,也要带上自己可控的叙事;透明不是万能药,透明本身甚至不是价值。透明的设计能力,才是危机公关的核心竞争力。

危机公关中最危险的,不是被质疑,而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把质疑者请进组织内部,让他们亲眼看到你破绽百出,将危机变成丑闻。

西贝的问题,不在于“敢不敢透明”,而在于“会不会透明”。延安的透明是政治智慧,美军“嵌入式报道”的透明是舆论管理,肯德基的透明是企业沟通艺术,而西贝的透明,是一次业余的自毁式裸奔。

最后我们必须提醒一点:组织透明化不是造假的借口。公关可以设计叙事,可以选择性展示,但不能完全虚构与伪造。一次plant tour/press visit,不应变成纯粹的舞台剧。真正的透明,不是把丑陋粉饰成完美,让谎言变成真理,而是让公众看到一个组织可信赖的日常、努力和善意,从而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谅解。组织危机沟通必须坚持伦理操守:纯粹造假糊弄舆论的组织,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

来源:再建巴别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