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后来在直播里还原细节时说,那天五个人点了六道硬菜:烤羊排、清蒸海鲈鱼、土豆炖牛肉、黄米凉糕,再加两份莜面鱼鱼和一份蔬菜沙拉,结账时账单跳出来830元,人均166元的消费本在预期内。
大家好啊,我是恩小希。
前几天罗永浩和西贝的争端大家都看到了吧。
这场闹剧其实我看到时就觉得不意外。
因其实为十年前我在北京时,看到到处都是西贝的店那么火,曾经走进去尝过一次。
但是给我感觉并不好,不会再去第二次。
就是现在大家都吐槽的菜量少,菜价贵,作为西北菜也没啥特别的,整体感觉就是性价比不高。
真不知道火个啥劲儿哦。
好了,现在消费降级时代,西贝这种典型装逼餐终于被大众发现,下了神坛。
01 “花830块吃了顿‘加热饭’,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太恶心了!”
事情的开端其实特别接地气,像极了每个普通人踩雷后的吐槽日常。
罗永浩后来在直播里还原细节时说,那天五个人点了六道硬菜:烤羊排、清蒸海鲈鱼、土豆炖牛肉、黄米凉糕,再加两份莜面鱼鱼和一份蔬菜沙拉,结账时账单跳出来830元,人均166元的消费本在预期内。
可菜品上桌后的口感,让他瞬间觉得“钱花得冤枉”。
“羊排咬第一口就不对劲,外层焦脆但内里发柴,还带着股隔夜重烤的糊味,像是早上做好了下午回炉加热的;清蒸海鲈鱼更离谱,表面撒的葱丝都蔫了,鱼肉吃着发紧,没有现蒸海鲜该有的嫩劲,反而透着股冷冻解冻后的腥气;就连最该新鲜的莜面汤,喝着都像前一天剩下的,温乎乎的没热气,汤底的香味也散得差不多了。”
他在社交平台上写得直白,没带半点夸张修辞,可正是这份“普通人式的吐槽”,精准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痛点——谁没在西贝花过类似的冤枉钱?
要知道,西贝这些年的品牌定位一直很清晰:主打西北牛羊肉、手工面食,靠着“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广告语和门店里“明厨亮灶”的展示,把自己架在了“中高端现做餐饮”的位置上。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西贝全国门店的人均消费常年稳定在80-120元,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更是轻松突破150元。
这个价格,比同类型的西北菜餐厅高出近30%。消费者愿意为这份溢价买单,图的就是“现切、现炒、新鲜放心”的体验,可罗永浩的吐槽,相当于直接掀了这块招牌的底。
眼看舆论越闹越大,西贝终于松口,却不是低头认错,而是想出了两个“自证清白”的招:
一是推出“罗永浩同款菜单”,在全国门店挂牌,宣称“点这几道菜,不好吃不要钱”;二是宣布“全面开放后厨”,欢迎消费者和媒体随时到店参观,“亲眼看看西贝是不是现做现炒”。
可谁也没料到,这两场本想“洗白”的操作,最后全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走进西贝后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包装精美的冷冻食材,一条海鲈鱼包装上赫然写着“保质期18个月”。
厨师正在解冻预处理好的牛肉,旁边放着已经配好的调料包。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家做饭的情景:当用现切牛肉给自己做土豆炖牛肉时,至少知道里面的每一样材料都是什么时候买的。
各种“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以及后厨员工使用漏勺疏通下水道等这些画面通过直播镜头迅速传遍全网。
网友神吐槽“一顿饭吃下来,只有顾客是现宰的。”
最那啥的是西贝对亲子客群的伤害。曾几何时,西贝靠“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火遍全国,卖出4000多万份儿童餐。
西贝儿童餐的专属围兜、绘本菜单、暖色调灯光,这些细节都曾经让家长们觉得“带娃吃西贝,放心又省心。“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当大家看到后厨那些保质期24个月的有机速冻西兰花,想到曾经给孩子吃的就是这些“陈年”蔬菜,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没当爹妈的还能戏谑“1岁小孩遇上都得喊声哥”,有娃群体只会深深刺痛于“花了钱竟也没让孩子吃上点好的”。
身边一位宝妈感叹:“我以为我花的是现做菜的钱,结果连食堂大锅饭都不如,食堂至少还是当天切的菜。”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西贝在危机后推出的那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温情公关文。
我朋友看完直接吐槽:“7岁孩子平均身高123厘米,能轻松抱住成年人大腿?这是发育迟缓还是剧本太假?”
02 行业遮羞布被撕开:我们恨的不是预制菜,是被欺骗的感觉
随着西贝的翻车,越来越多餐饮品牌的“预制菜真相”被网友扒了出来。
有人晒出老乡鸡的后厨照片,里面同样有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有人爆料某连锁川菜馆的水煮鱼,其实是冷冻鱼块加热后浇汤;就连以“现包现煮”为招牌的某馄饨品牌,也被发现馅料是提前调好的冷冻货。
一时间,“餐饮行业到底有多少预制菜”成了全网讨论的焦点。
可有意思的是,网友对不同品牌的态度截然不同——萨莉亚人均30元,明明白白标注“部分菜品为预制菜”,评论区全是“性价比高,好吃不贵”;某快餐品牌的预制菜汉堡,因为价格实惠、口味稳定,反而被夸“方便快捷”;唯独西贝,成了众矢之的。
背后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预制菜好不好”,而是“价格与体验的匹配度”,以及“品牌是否诚实”。
西贝的错,就错在“又当又立”。
就像罗永浩在直播里说的:“我不是反对预制菜,我经常吃预制菜,超市里的冷冻饺子、速食粥,我家里囤了一大堆。但我反对的是,花着现炒菜的钱,吃着预制菜的饭,还被品牌骗着说‘这是现做的’。”
时代早就变了,很多人还不知道。
口罩后,大家都开始注重性价比,现在各种各样的餐饮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好吃的太多了。说真的他家也没啥竞争力,就是占着一个做得早牌子老很早就占据市场了而已。
拼多多和山姆的流行,其实都是一样的底层逻辑。
说句实在的,以后预制菜肯定是主流大趋势,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促进行业工业化建设,商家为了保证品控和成本;另外一方面,年轻人现在没有多少愿意自己做饭的。
其实我们不是抵制预制菜。抵制的是小作坊不合格的预制菜。
就像某拌饭,大大方方说我的后厨就三个微波炉,照样人满排队!
关键你一个西北菜,提供上海菜的份量,提供家常菜馆的就餐环境,最后还不是现炒的,然后卖着上海菜的价格。
作为一家连锁饭馆,应该告诉大众,你做的哪些是预制菜,哪些是非预制菜,全部标清楚。
大众有这个知情权,这样的话可以选择吃或者是不吃。
但如果说,你一边打着新鲜现做的招牌,卖着新鲜现做的价格,却给消费者提供的是预制的产品,那我们肯定是不同意的。
算法时代……除了真诚,或者极度强悍的产品品质,没啥其他特别好的办法获得用户的好感。
一旦你粗暴地打破了消费者的价值预期,无论体量多大,出来混,这笔账迟早要还。
三天损失两三百万,大众点评评分从4.2暴跌至3.7,退卡队伍排成长龙——这就是西贝为它的“硬刚”付出的代价。
03 西贝VS罗永浩:一场“预制菜”风波背后的傲慢与真相
谁知道老罗的吐槽,意外推动了行业进步。
这场争论加速了预制菜国家标准的落地。《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届时企业若未履行披露义务,将面临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
西贝事件后,多家餐饮企业加速整改:老乡鸡公开菜品加工程度分类,锅圈食品推出“透明厨房”直播,巴比食品计划在包装标注“复热预制”标识。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去餐厅吃饭,菜单上可能会明确标注哪些是现做菜,哪些是预制菜。消费者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利。
而这些改变,都是西贝事件倒逼出来的结果。就像一位餐饮行业分析师说的:“西贝不是第一个用预制菜的品牌,但它是第一个因为‘隐瞒预制菜’被全网讨伐的品牌。
它的翻车,让所有餐饮品牌都意识到,消费者要的不是‘没有预制菜’,而是‘知情权和选择权’——我有权知道这道菜是怎么来的,也有权选择吃现做的还是预制的。”
就像罗永浩在声明末尾写的:“餐饮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公关话术,而是食材本身和对消费者的诚意。一顿明白饭,一份透明的菜单,比多少句‘一定起诉’都管用。”
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最终让所有品牌都记住了:消费者要的从来不多,不过是花钱买个踏实,吃顿明白饭而已。
餐饮品牌的根永远是食材和性价比,不是靠眼泪和剧本就能留住顾客的。
当透明成为标配,信任才能重建。
点个在看,毕竟,餐桌上的信任,比美食更加难得。饭可以凉,但信任,一旦凉了,就再也热不回来了。
来源:恩小希的轻愈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