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推进普惠类业务,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创新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当产品功能、服务流程都大同小异时,最后的竞争往往演变为两个最直接却也最残酷的维度,向一线施加的业绩压力和对客的产品价格。
文 |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眼下,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推进普惠类业务,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创新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当产品功能、服务流程都大同小异时,最后的竞争往往演变为两个最直接却也最残酷的维度,向一线施加的业绩压力和对客的产品价格。
这种同质化的内卷,让从业者疲惫,也让客户难以体验到真正的价值差异。
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业务自然是各家银行必争的基础核心。目前,绝大多数银行的普惠部业务仍聚焦于将传统业务流程进行线上化改造,把原来需要客户跑腿的环节搬到手机或电脑上完成,让审批流程更快一些。这确实是当下最核心的业务来源,也是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赛道上已经挤满了参与者,从大型国有银行到地方城商行,大家提供的解决方案越来越相似。拥挤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战,你能给到3%的利率,我就能降到2.5%,你要求客户经理每月放款1000万,我就把指标定在1500万。这种竞争简单、粗暴、残酷。
探索新模式
在我看来,真正的数字化,不应该只是银行单方面把现有业务“上线”,而是随着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后,银行顺势而为提供的金融服务。当越来越多的企业用上了ERP系统、供应链管理平台,当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开始数据化时,银行的金融服务就应该像水一样自然地流淌到这些数字化生态中。而供应链金融的“脱核”转型,正是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数字化深度的核心创新。
所谓的“脱核”,并不是要抛开核心企业,而是通过数据信用来弱化对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和直接确权的单一依赖。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像是一场“连环担保”游戏,银行之所以敢给小微企业放款,主要是因为核心企业承诺了付款。但如果核心企业不愿意配合确权,或者确权流程复杂漫长,整个链条就会卡住。而脱核模式的核心在于“确真”而非仅仅“确权”,通过交叉验证订单、物流、仓储、发票等多维数据,来判断一笔交易的真实性。只要交易是真实的,即使没有核心企业的正式确权,银行也敢基于数据信用提供融资。
这种模式的“硬核”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风控逻辑的重构。当银行能够直接获取并验证交易数据时,就相当于拥有了透视整个供应链运行状况的能力。举个例子,一家小型零部件供应商可能资产规模不大,但如果它能提供与大型制造企业长期稳定的订单记录、准时交付的物流信息、以及历史合作的良好回款数据,这些经过验证的数字足迹就构成了比抵押物更可靠的信用背书。
解决真问题
更重要的是,脱核供应链金融真正解决了普惠金融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高效地服务那些位于供应链长尾端的中小微企业。在传统模式下,银行由于风控成本考虑,往往只愿意服务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而二级、三级供应商则很难获得金融支持。但往往这些企业是真的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他们能得到的金融服务也往往是传统的抵质押服务。而脱核模式通过数据驱动,可以穿透整个供应链,让金融活水渗透到更深、更广的层级。这不仅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更真正体现了普惠金融的价值内涵。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种高度数字化的模式是否意味着银行与客户的距离变远了?恰恰相反。数字化不是要脱离一线和客户,而是通过科技手段更深入地理解客户、更精准地服务客户。脱核供应链金融的成功实施,恰恰需要银行团队深度融入产业生态,理解不同行业的交易特点、结算周期、风险节点。银行客户经理的角色不是在科技面前被弱化,而是需要升级,从过去的“材料收集员”转变为“产业金融顾问”,他们需要懂行业、懂数据、懂风控,成为连接银行科技能力与客户需求的桥梁。所以脱核供应链能不能真正最后的成功,其实不在于科技研发手段有多高明,而在于银行本身对于行业的理解和行业数字化程度的掌握,这是需要真水平的,也是有真积累的。
当下,银行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在传统赛道上进行低水平的内卷,还是通过真正的数字化创新开辟新蓝海?脱核供应链金融这样的硬核产品,无疑指向了后一条道路。它要求银行投入真正的科技能力建设,构建数据驱动的风控体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团队,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易事。但正是这种需要长期投入、难以被简单复制的核心能力,才能帮助银行摆脱价格战和绩效压力的恶性循环,在普惠金融的深水区找到真正的增量业务。
一直在提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当银行能够通过像脱核供应链这样的硬核应用,解决传统模式下无法解决的痛点,创造原来无法提供的价值时,数字化转型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条路可能比简单比拼利率和绩效压力要艰难得多,但这也是银行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的唯一途径。毕竟,真正的硬核,从来都不是在浅滩嬉戏,而是敢于向深海探索的勇气和能力。(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