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国会众议员代表团一行。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华。
据外交部官网消息,2025年9月2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国会众议员代表团一行。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华。
美国众议院代表团时隔7年后访华,是近段时间来中美高层密集互动的最新一环。过去两周时间里,中美两国元首、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之间已经密集进行多轮高层对话,涉及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个领域。
从元首通话到部长级磋商,中美高层的频繁接触,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关税谈判能否取得突破,南方周末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伯彬(ROBERT S. ROSS)。
陆伯彬是美国战略学界知名的“中国通”。他长期专注于国际安全事务研究,尤其是关注中国安全政策、东亚安全以及中美关系。
“中国的崛起及其不断增强的海上实力,以及美国的相对衰落,对美国同盟体系的稳定性构成挑战。随着中美权力转移,两国的紧张局势将持续加剧。”陆伯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两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如何管控这场竞争,以避免冲突升级和战争风险的增加。”
谈及中国关税谈判,他并不感到乐观。“特朗普不愿承诺达成细节明确的协议,他希望能随时改变想法加征新关税,这一点是中国无法接受的。”陆伯彬表示。
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伯彬(ROBERT S. ROSS)。图/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伦
“美国要思考如何适应两极世界”
南方周末:你倾向于从“权力过渡”的视角分析中美关系,认为中美权力转移是决定两国安全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权力过渡”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陆伯彬:我们正见证美国的相对衰落与中国的崛起。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在东亚地区和中国周边建立了霸权地位。
长期以来,美国决策者一直认为东亚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作为远方强国,美国需要可靠的安全伙伴,以便获得区域设施的使用权,从而将包括士兵和平台在内的军事能力部署到前沿阵地。
然而,如今的东亚已形成两极军事格局。美国从第一的位置滑落,与中国形成均势。经济领域也是如此,美国曾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工业体系,如今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出口国,全球80%的国家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美中两国如何应对这种权力过渡——即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相对衰落。美国需要思考如何适应两极格局,中国则需要思考如何运用新获得的权力实现自身目标。
这向来是个难题。衰落的大国不愿放弃昔日的优势地位,崛起的大国则认为自己有权争取更多权益。因此,两国都需要保持克制。
南方周末:你提到双方都需要“克制”。在你看来,这真能缓解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甚至减轻竞争吗?
陆伯彬:有些人认为,美苏关系的转变是因为双方意识到“这太危险了”。我认为并非如此。美苏关系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感到疲惫。
美国输掉了越南战争,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政治局势也不稳定,这使得美国深刻意识到与苏联长期对抗的成本已难以承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寻求与苏联缓和关系。与此同时,美国也重新评估对华战略,认为与中国对抗同样代价过高。因此,美国选择从越南撤军,并推动与中国实现关系缓和。
归根结底,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在战略视角上出现变化,而是因为认识到竞争的成本太过于高昂,美国无法同时与苏联和中国竞争。
今天的美中关系也将如此:最终会有一个国家意识到继续竞争的代价太高,转而寻求稳定与新的战略秩序,让一方接受另一方的诉求和目标。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十到二十年,直到一方决定无法再维持同等水平的竞争为止。
南方周末:这又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
陆伯彬:双方的竞争会持续下去。技术领域的竞争不会停,美国会继续制定法规,限制向中国转让技术;中国也会对美国国防工业施压。
贸易战会继续,在第三方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也会加剧。菲律宾问题、台湾问题等分歧仍会存在。这种局面会一直持续,直到其中一方决定必须认可另一方的利益诉求。
中美之间难以实现“完全脱钩”
南方周末:你反对将中美关系简单定性为冷战式对抗,那么在你看来,将当前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作比较,存在哪些关键误区?
陆伯彬:美国对中国加征贸易关税、实施技术关税,在东亚地区增强军事部署,这些都属于冷战时期的政策手段。但当下并非冷战格局的世界,我们没有看到全球像冷战时那样分裂成“中国阵营”和“美国阵营”,就像当年的“苏联阵营”和“美国阵营”一样。
如今,跨阵营合作是普遍现象,且是长期趋势。法国虽属于北约,但仍与中国开展贸易。新加坡同时与美国和中国保持贸易往来,还与两国开展军事合作。因此,即便美中关系存在冷战式的动态,当前世界也不是冷战格局。我认为这对世界而言是好事,因为跨阵营的合作空间会更大。
其次,中美之间难以实现“完全脱钩”。尽管双方存在竞争态势,在朝鲜半岛局势管控、伊朗问题、全球医疗卫生和气候变化治理等共同利益议题上很难有效合作,但却无法完全脱钩。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双方利益。
这一点也与美苏冷战不同。美国如今在制定冷战式政策,试图通过与中国竞争来维持自身的影响力,就像当年应对苏联时那样。但当前的局势动态与冷战时期仍有很大差异。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中美关系从“合作主导”转向“竞争主导”的关键转折点是什么?
陆伯彬:美国通过同盟体系,在中国周边部署空军基地和海军基地,形成对中国的包围态势,这一做法引起中国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此后,奥巴马政府开始推行“重返亚洲”战略,这一战略凸显美国对中国军事实力及其对美国及其盟友必要回应行为的担忧。
自此以后,中美关系虽有起伏,但拜登政府进一步加速了反制中国崛起的趋势,比如增加在韩国、菲律宾以及台湾地区的军事存在。
中国有能力说“不”
南方周末:特朗普上台已有半年多,与第一任期时的对华政策相比,你认为他变得更理性还是更激进?
陆伯彬:特朗普政府总体上变得更不理性,因为没有明确的战略。他一方面想利用美国盟友与中国竞争,另一方面却在破坏与盟友的合作,比如对韩国和印度采取强硬态度。这根本没有任何战略可言。
他坚信全球贸易战会对美国有利,但大多数人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还对巴西施压,可他在西半球的安全利益其实需要巴西的支持;他对加拿大采取强硬态度,可加拿大是美国的邻国,也是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所以,特朗普只是想通过控制世界,来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但他既没有清晰战略,也不考虑自身能否成功。
南方周末:当地时间9月14日至15日,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这是双方自今年5月以来进行的第四轮经贸会谈,你如何看待谈判的成果?
陆伯彬:目前,双方的谈判尚未取得明显成果。因此,中美双方在技术、军事能力以及贸易关税等领域的长期竞争仍在持续。
中国希望达成协议,但希望是有具体内容的协议。而特朗普不想要具体协议,他只想要一个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漂亮协议”,他不愿承诺达成细节明确的协议,希望能随时改变想法,随时加征新关税,这一点让中国无法接受。
中国有能力说“不”,这一点不会改变。
南方周末:你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吗?
陆伯彬:我对双方能够避免战争持乐观态度。中美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博弈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可能会持续一二十年,但双方肯定不会因此爆发战争。我对此非常确定,我不认为中美会发生战争,但竞争不可避免,且将持续很长时间。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