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应用场景迈向1-100 厂商人士透露“今年销售增速预计超50%” |直击2025工博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2:59 1

摘要:进入机器人展区,灵活游走的四足机器狗、声音甜美“机器人女友”根据观众点播唱歌互动、由多个机器人组合成了一个专业的摇滚乐队、各种颜色的人形机器人在忙碌的工作……9月23日至27日,第25届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财联社9月27日讯(记者 黄路 沈娇娇)进入机器人展区,灵活游走的四足机器狗、声音甜美“机器人女友”根据观众点播唱歌互动、由多个机器人组合成了一个专业的摇滚乐队、各种颜色的人形机器人在忙碌的工作……9月23日至27日,第25届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作为中国工博会旗下以“机器人”为主题的专业展,机器人展(RS)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行业影响力最广泛的国际顶尖盛会,被业界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今年的机器人展以“具身智能・智领未来”为主题,创新特设人形机器人与电子制造设备两大特色展区,集中呈现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性技术与标杆应用成果。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在本届工博会现场,机器人展现出迈向更高阶智能、更强柔性、更深度人机协作的特征。多家机器人相关厂家向财联社记者透露,企业正加大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宽和产品渗透,并在积极接洽下游客户,今年以来订单或销售额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增长,预计工业机器人仍将是近两年业务增量最大的应用领域。

财联社记者现场获悉,上海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产品供给、落实应用推广、完善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面向未来,上海将围绕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机器人+场景等,以前沿技术与场景应用驱动智能机器人产品高端化、适用化、经济化。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AI+机器人”解锁多元场景新机遇。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王强在本次展会期间举行的论坛上表示,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是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突破方向,能极大拓展应用边界,驱动工业制造、农业数智化、安全治理、医疗养老、应急救援、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变革,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加个微信吧,两盒名片都被拿光了”

“我们先加个微信吧。没名片了,带了两盒名片,真的一张都没有了。”

“没想到这次展会这么火爆,带来了一百张名片,都被拿光了”。

9月24日,这是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展的第二天,多位机器人展区展台销售人员这样告诉财联社记者。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在机器人展区,一只只科技感满满的机械臂在空中挥舞。例如一只沙画表演机械臂‌,正通过图形化编程实现精准艺术创作,误差控制在±50微米;‌1.5吨重载机器人‌手臂举起整车,应用于工业场景的超大负载搬运。 ‌‌

“我们这次来参展主要目的,一是展示公司的最新产品,能让更多的潜在客户关注到公司;二是客户通过现场观展,可以直接体验公司的产品、性能,我们也能更好的了解客户自身的需求;三是达到一定品牌宣传的效果。“一家来自四川的机器人零部件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交流的间隙,一位来自深圳的客户与该工作人员打了招呼后告别,并表示下次会去企业工厂实地看看产品。

本次展会不仅为机器人厂家和客户提供了一个集中交流和意向交易的平台,财联社记者还发现,有另外一批人群带着不同的目的也穿梭在展会中。

一位来自江浙地区的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其主要从事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每年都会来上海参加中国工博会。“因为这个展会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来着这里参展的企业不仅最全,产品也代表了最前沿的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参观不同企业的最新产品,便于我和我的团队为公司提供更好的行业参考。”

“我这次来是专门来看机器人展区的,因为公司正计划研发一款切割机器人产品,来这里看看其他企业推出的类似的产品,来学习参考。”一位来自苏州的观展人士与财联社记者在过道区闲聊道。

多款新品集中亮相,应用场景或将迈向1-100

2025中国工博会机器人展RS集中在7.1H和8.1H展馆亮相,展示规模超56000平米,350+机器人企业参展,外资品牌参展面积超40%。上海机器人“四小龙”(新时达、柴孚、新松、节卡)与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同台秀实力,这在今年全球展会中也是首次。

众多机器人领域的相关上市公司也出现在本次展会上,包括格力电器(000651.SZ)、美的集团(000333.SZ)旗下的库卡、爱仕达(002403.SZ)旗下的钱江机器人、新时达(002527.SZ)、机器人(300024.SZ)、埃斯顿(002747.SZ)、中控技术(688777.SH)等。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库卡在展区展现了KMR+KMP+人形机器人动态演示;KR SCARA高速搬运、KR Delta高速装箱等工业机器人;具备智能调度、数据分析、实时决策能力等功能的FACTORY AGENT;算法赋能AI视觉无序分拣、智能焊接、数字孪生等。另外,该企业在工博会期间发布了多场景自动化解决方案,涵盖航空、汽车、新能源、医疗及教育五大行业,以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格力电器展出的复杂零件自动化加工解决方案,采用格力六轴工业机器人配备自研高速精密电主轴,针对复杂铸件实现铣削、打磨、钻孔等多功能加工,不仅满足铸件加工稳定性需求,还可代替机床加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现场还展出了3D视觉柔性拣选解决方案、高精智能桌面机器人驱控一体解决方案、桌面级数字化工厂教育平台、咖啡机器人等。

“格力智能装备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现已具备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能力,并可向其他制造企业提供高品质零部件供应服务,为多家全球龙头企业提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一站式解决方案。”格力展区现场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介绍称。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新时达以“AI+Robot”融合创新为主线。在其汽车及零部件展区:新时达首款协作机器人智能焊接工作站,通过“拖动示教+AI感知”技术,将编程时间缩短50%,在提升焊接一致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对高技能焊工的依赖。

新时达3C电子展区上可看到,“云霞”高速SCARA机器人以0.24秒循环时间和±0.015mm的重复定位精度,大幅提升锂电叠片与消费电子组装的产能和良率,成为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挑战的“利器”。

“这款产品具有性能优势,可以节约人力成本、空间成本,提升加工效率,并且可以实现国产替代,较国外同类产品更具性价比。”新时达展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具体介绍了3C展区的工业控制卡,包括ADT-8909系列高性能轨迹脉冲控制卡、ADT-632XE系列高性能总线控制卡等。

爱仕达控股的工业机器人公司钱江机器人以“智驭金属·匠心赋能”为主题,举办2025年度新品发布会,推出桌面级精密加工平台产品矩阵。

ABB重点展示了基于外部引导运动功能(EGM)的动态路径跟踪与优化解决方案、可自动规划路径的机器人拆垛解决方案、PoWa协作机器人螺丝锁付工作站和物料搬运方案、简易编程功能包LeadPlus等一系列创新方案在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应用。现场观众和工程师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各类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灵活与易用。

ABB机器人首席科学家Peter Fixell在主题为“迈向自主多功能机器人”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机器人产业从早期专注危险环境替代应用,历经协作化阶段,如今已进入 AI + 时代,核心是打造自主多功能机器人以持续创造价值。另有行业人士在论坛期间直言,行业经历了0-1阶段的发展,在政策面、资本和企业等综合因素推动下,未来,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发展有望从1逐步迈向100。

有厂商人士直言:今年销售额增速预计高于50%

“公司三大业务之一是工业制品与智能装备,今年与机器人相关领域智能装备的订单形势,肯定比去年好多了,我觉得,在一些细分零部件的营收增速比上年肯定要高。”一家老牌白色家电龙头企业的参展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当问及具体增速范围是否能超过50%时,上述人士思索了片刻,给出的答案是:应该比这个数字要高。

一家西部地区的头部机器人制造企业销售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去年公司机器人的出货量大概在5-6万台,今年的目标预计是8万台。

通过现场走访多家本次参展的机器人领域体量级别不同的企业,相关厂商多数反馈,虽然在产品售价方面,会面临一定的行业竞争压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今年以来与机器人业务相关的订单同比增速较快。且多家厂商都在面向全球招聘代理商和销售精英。

(图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实际上,此前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王兴兴就曾公开表示,其个人感觉整个机器人行业非常火爆,再加上相关政策的支持,相关整机厂商及零部件厂商,平均每家企业至少有将近50%-100%的增长,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少见的一件事情,这意味着需求端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本届中国工博会机器人展人形机器人展区全面升级,汇聚了傅利叶、擎朗、威迈尔、天链机器人、开普勒、智澄六家本体企业;禾赛科技、雷赛机器人、灵心巧手、帝奥卡等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除了机器人相关厂商能明显感受到订单需求”水温“在升高外,财联社记者还现场了解到,多家国内机器人配套厂商正在密集接洽国内外头部机器人企业,并有密集送样或开始小批量供货。

展会现场能清晰感受到,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很快,但也有某头部机器人企业创始人指出,概括来说,机器人产业目前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价格仍偏贵;二是在部分应用场景中,产品不够好用。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在展会期间的演讲中指出,虽然人形机器人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但其运动能力、交互表现及动作精确度仍有明显短板,因此未来需要重点发展世界模型与空间智能,加快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基于高效的数据获取方式与精细化的数据优化处理,推动机器人性能升级和场景落地。

Peter Fixell 也强调,实时性工业解决方案是未来机器人持续创造价值的关键。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