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汽车企业一把手纷纷走到前台,雷军的亲民、李想的直白、尹同跃的亲和幽默,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舆论画像是什么样?是面对网民簇拥时的温和平实,是发布会上的侃侃而谈,还是敦煌耐力赛上的坚韧不拔?企业家的形象,是一家企业运营哲学的直接反映
近年来,汽车企业一把手纷纷走到前台,雷军的亲民、李想的直白、尹同跃的亲和幽默,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舆论画像是什么样?是面对网民簇拥时的温和平实,是发布会上的侃侃而谈,还是敦煌耐力赛上的坚韧不拔?企业家的形象,是一家企业运营哲学的直接反映,企业家的对外表达,也体现了其对企业发展的深度思考。近日,魏建军参加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与主持人陈伟鸿深度交流,这次访谈,将很多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长期主义”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其实,魏建军参与大媒体访谈的次数,在汽车企业家中相对较多,如果仔细分析每次的言论,就能够逐步拼凑出一幅完整拼图,呈现出长城汽车这家深耕行业35年的企业,在行业“内卷”当下的发展道路。
破局之道:以“诚信”为根,以“战略”为矛的系统化实践
在“卷文化”成为行业常态的当下,魏建军在《对话》中提出了自己的破局答案:他坚持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以诚信与良心作为核心,以夯实内功、开拓市场作为路径,并通过“四项不为”——不被资本裹挟、不做过度营销、不逐短期利益、不损产业生态,以及“四化战略”——油电平等化、泛内燃机化、新能源多元化、战略全球化,构建起一套完整而清晰的长期主义的具象化路径。
(一)一个核心价值观:诚信良心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你给人家的产品就不应该有瑕疵,能给他带来价值,下次他才会信任你。” 在谈及企业经营的 “良心” 时,魏建军的表述直白却深刻。对长城而言,“诚信良心造车”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产品、用户、行业的底层逻辑。
面对销量竞争,他明确表示“我们也想更高质量的获得市场占有率,但是我们不能造假”;面对用户需求,他将“用户满意度” 定为唯一考核指标,“把良心做好,才有可能升华到爱心,对用户、社会、员工、相关方都友好”;面对行业生态,他拒绝 “过度营销”,甚至定下规矩 “谁要是在发布会上过度夸张,回来先受处分,检讨一番”,这种对 “诚信” 的坚守,成为长城破局的根基,就如同当行业陷入概念炒作时,它选择回归 “为用户创造价值” 的行业本质。
(二)两个发展理念:夯实内功与全球视野的双向发力
支撑“诚信”落地的,是长城“夯实内功,坚持创新投入”与“开拓市场,站位全球视野”的两个发展理念。在“夯实内功”上,魏建军展现出对研发的“奢侈”投入:2015年投入3个多亿建成的环境风洞实验室,能模拟零下25度极寒、17级大风、赤道光照等极端环境,“像这样跟我们一个水平的,在国内只有实验测试机构有”;他直言 ,“对于长城来讲,投资这些实验装备从来手都不软,虽然我们不是最大的汽车公司,但长城的实验设施堪称奢侈”。这种投入不是盲目消耗,而是为了“扎实的底子”--“汽车不是快消品,刹车、碰撞安全、起火这些问题都会带来伤害,智能解决不了一切,必须充分验证”,至今长城已完成超600万公里整车验证。长城有技术投入的底气,用户才有安全驾乘的安心。
在全球视野上,魏建军的布局更具前瞻性。他不将“全球化”局限于出口,而是“产业走出去、生态走出去”:在泰国工厂实现 50%本地化率,在巴西工厂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这种为全球用户服务的思路,让长城跳出国内内卷,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三)四项不为+四化战略:长期主义的具象化路径
如果说价值观是方向、发展理念是路径,那么“四项不为”与“四化战略”就是长城长期主义的具象化路径。“四项不为” 是魏建军为企业划定的红线:敬畏资本,不被资本裹挟;重视用户,不做过度营销;恪守底线,不逐短期利益;爱惜产业,不损产业生态,这四条底线让长城在浮躁的市场中保持定力。不为短期销量放弃品质,不为资本压力改变战略。
而“四化战略”:油电平等化、泛内燃机化、新能源多元化、战略全球化,则是破局的核心抓手。在《对话》中,魏建军逐一拆解了这一战略的逻辑:谈及“泛内燃机化”,他强调,这不是放弃电动化,而是内燃机加上点电更完美,弥补内燃机缺陷,电在低速时帮助实现加速性、省油,Hi4 技术体系就是这一思路的落地,实现 “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谈及“新能源多元化”,他认为,纯电车应该小型化,主打城市车,便宜便利、运行成本低;而大型车主张混动,混动保值率高,不依赖充电;谈及“油电平等化”,他呼吁“早进入油电平权时代”,核心是消除用户体验落差,“未来更先进的混动,使用成本比电动车不会高,还没有换大电池包的高成本”;谈及 “战略全球化”,他直言 “走出去一定不是现在的出口,品牌要走出去,融合到全球,才能与优秀标杆公司竞争”。这四项战略相互支撑,既避免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又覆盖了全球多元需求,构成了长城穿越行业周期的 “护城河”。
躬身入局:高频亮相背后的企业家底色
今年魏建军出镜频率颇高--在都江堰直播解读混动技术,在敦煌亲身参加越野耐力赛,并从敦煌文化历史中提炼出探索、坚守、自信、传承与融合共生的“万里精神”,再到三次接受新浪财经邓庆旭专访,以及频频出现在自家产品发布会上演讲。这些行动,已超越单纯的营销造势或个人IP打造,而是他专业度与行业洞察力的集中体现。
(一)对汽车的热爱:从“赛车梦” 到 “造好车” 的初心
“对车的热爱,是每个造车人的初心。”魏建军在《对话》中坦言,年轻时的赛车手梦想,至今仍是他深耕行业的动力。这份热爱并非停留在表面的玩车,而是体现在深入技术细节的执着。开车时,他会不断挑毛病,思考“哪里还不够理想”;讲解混动功率分流原理时,他能用“都江堰水利工程”作比喻,让外行也能听懂。
为了造好车,他带领团队“死磕”安全--2005年组建安全团队,2008年建成国内车企首个碰撞实验室,2025年建成亚洲最大安全实验室,可模拟9000种道路突发状况。他还为打造中国真正的超级跑车筹备四五年之久,投入5.2亿元建设气动风洞,并吸引全球专业人才加入,计划在明年年底推出产品,“做跑车也想着为国人争光”。
这种“懂车、爱车、造车”的纯粹,让他的每一次亮相都带着技术的温度。
(二)对行业的执拗:不随波逐流的鲜明观点
在行业观点趋同的当下,魏建军总能提出不一样的声音,这种“执拗”源于对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当多数企业押注大型电动车时,他坚持 “纯电小型化、混动大型化”,“大型车做充电,我们认为方向值得商榷”;当市场将智能化与新能源车绑定,他强调“油车实现智能化,一点障碍没有,这是一种偏见”;当行业陷入价格战,他呼吁“理性竞争,不能挣快钱,要靠产品创造价值”。这些观点或许不讨巧,却透着对行业发展的希冀:“我们从看不到汽车,到发展成汽车制造大国,再努一把力,耐得住寂寞走20年,汽车强国的标签就能落到中国头上。”
(三)对企业的担当:8万员工背后的责任感
“现在更多的压力来自员工。8万多人跟着你,就要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这里就业很快乐。”从26岁接手几十人的小厂,到如今带领上万员工,魏建军的担当始终藏在“员工幸福感”里。
他不追逐短期利润,而是坚持长期主义: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累计超过500亿元,建成11个核心技术实验室;培育2.3万人的研发队伍,每4名员工就有1名工程师;通过“森林生态”孵化出蜂巢能源、未势能源等4家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
这种对员工负责、对企业长远负责的担当,让他的每一次高频亮相都成为一种“定心丸”,既稳住人心,也为行业传递理性的信号。
文以载道:老一代企业家的传承与中国汽车的未来
魏建军的密集输出,看似是增加曝光,实则是中国古人“文以载道”的现代实践。作为创业35年的汽车老将,他希望用自己的言行,为行业留下长期主义的火种,为企业传递诚信造车的基因。
这种“载道”不是说教,而是以身作则的自律:他坚持底线思维,不被资本裹挟;他深耕技术,不搞概念炒作;他放眼全球,不局限于眼前市场。正如《人民日报》两次报道长城汽车所肯定的,其“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生态出海模式”,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百花齐放,长城汽车也是其中一朵“怒放的鲜花”,带着老一代企业家的执着与担当,在自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魏建军的存在,印证了一个道理:中国汽车需要个性鲜明的企业家,更需要 “死磕” 本质的精神,只有尊重产业规律、坚守用户价值、保持战略定力,才能真正从 “汽车大国” 迈向 “汽车强国”。而魏建军与长城汽车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来源:苏雨农的长镜头